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其实是在甩锅?.docx
《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其实是在甩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其实是在甩锅?.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其实是在甩锅?先说结论: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甩锅心理。这种甩锅,不仅指编辑,更指作者、编辑、质检三主体之间的相互甩锅。图书出版流程中,为了保证图书质量,要求必须经过“三审三校一读”,并且针对不同类型图书,最后还会设置相应的质检达标率。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地时,仍有一些副作用不可忽视,上述甩锅现象就是其副作用之一。何为“过度编辑加工”,翻开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20)P59可查,编辑加工整理的三大原则:一、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二、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三、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凡未遵循以上原则,均可认为有“过度编辑加工”嫌疑。“加工整理的对象
2、,是经过前一环节的三级审稿而决定采用的稿件。”“并非属于对错误或不规范现象的改正,尤其需要征得作者同意。”以前读书时,我不理解为何这些原则还需要在出版教材中专门强调,直至真的进入工作岗位,才深感强调编加原则的重要性。经我观察,“过度”的原因可粗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编辑能力不行。改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因为真的发现了谬误,而是因为无法把握作者的表达是否正确,为了避免漏改、少改而被下一校次发现,只好选择一刀切地把所有疑似不通顺之处统统改成自己认知中有把握的“正确表达”。改得多并不代表能力强,因为不改比改更需要魄力。二、责任制下的层层逼压。责编是图书发行后问责的主体,但少有人关注的是,第一校次的编辑是
3、图书出版流程中背锅最多的角色。不同校次的编辑之间,似乎有一种“竞赛心理”,觉得对上一版稿子没有进行足够多的改动,自己就会被认为是“能力不够”“工作做得不好”“看不出来错误”。于是把心一横,像审犯人一样,非要把一字一句审得实在是清清白白才好,改得满版红线,甚至出现不同校次编辑改动意见相互“打架”的情况。要知道,不同于有上一校次的痕迹可参考的编辑,一审编辑面对的是完全空白零修改过的稿件(许多来稿的质量往往十分堪忧),编加所要花费的功夫最多,也最容易疏漏。然而最后所有差错溯源回来时,要背锅的也是一审,“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检查出来?O因此,出于少背锅的原因,一审编辑只能尽可能地多改、全改、强改,毕竟改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稿件 过度 编辑 加工 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