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防震减灾是国家应急管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和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市十五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工作现状“十四五”期间,在国家和省、市地震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快推进监测
2、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全面促进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一)完善地震监测体系,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处置水平。强化测震强震台日常维护管理,定期查看地震台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排除隐患,确保正常运行,保障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加强地震宏观观测点日常管理,核定县级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点8处,覆盖全县各镇街,并将李鹊镇东柳村1处测报点作为市级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点。严格按规定督促市县测报点测报员实时观测动物反应,遇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在李鹊镇建设流体观测站,配备水位、水温、地表气象三要素自动化监测设备,为上级地震主管部门提供稳定、持续有效的监测数据。(二)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2030年9
3、月,调整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同步制定领导小组工作规则、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明确工作流程及各成员单位职责,全面加强对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将全县8个镇街、经济开发区各1名负责人明确为防震减灾助理员,将562个行政村(社区)各1名负责人明确为灾情速报员,接受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负责在地震灾害发生后速报灾情。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县设有县级综合性救援队伍1支,即县消防救援大队,现有人员95名,配备有毒气体探测仪、可燃气体探测仪等装备;设有镇街应急队伍H支,现有人员612名;大王镇建有镇级消防站1处,现有人员30名;依托企业建成专职消防救援队伍11支,现有人员310名。(三)加
4、强防震减灾宣教,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十四五期间,依托512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点,在阳光社区、银座广场、梧村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展示展板、讲解知识、分发传单书籍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周边群众普及地震知识,累计发放传单10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000余人次以上,群众科学避震认知明显增强。2019年7月,承担全市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涵盖高空救援、紧急医疗救治、大型建筑物火灾扑救、供水管线抢修、燃气管线抢修、危化品企业火灾扑救等子科目,市、县、镇三级地震应急救援组织指挥、队伍实战、后勤保障三大能力得到充分检验,为锤炼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统筹加强地震应急
5、救援力量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县地处省中部偏北、市南部,全市陆地地震总体活动水平较低,最大历史震级为1588年发生的利津东5.0级地震。但因市毗邻的渤海海域处在郑庐断裂带和燕山一渤海断裂带交汇处,因此具备孕发大震的构造条件。历史上,渤海海域曾发生过1548年、1597年两次7.0级地震,1888年7.5级地震和1969年7.4级地震。而与我国地震灾害风险防御整体能力相比,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求相比,目前,我县在防震减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足,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不强,抗震救灾体制机制仍待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防震减灾科普培训设施、应急救援装备物资保障等方面仍
6、然存在弱项,基层应急救援基础能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有待增强,地震安全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等等。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1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成灾规律,强化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努力减小受灾范围和受灾程度,有序推进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结实、公众弄明白防治格局建设,确保综合减灾工作取得
7、实效。2 .坚持问题导向、服务社会。从政府、社会和公众地震安全需求出发,聚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推动地震基本业务高质量发展。加强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3 .坚持创新驱动、信息化引领。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将信息化作为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有效提高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4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落实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应急管理体制,推进地震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事业。(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防震 减灾 事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