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能用简单工具演示地球运动,解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成因。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及合作探究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奥秘兴趣,树立科学宇宙观,体会自然规律之美,增强保护地球环境意识。二、教学重难点L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产生原因;五带划分界线及特点。2.难点:理解地球运动导致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从动态地球运动角度分析地理现象关联性。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
2、理,系统传授知识。演示法:运用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直观展示地球运动,化抽象为具体。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讨论昼夜交替、四季成因等问题,促进思维碰撞,培养合作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播放动画、视频,呈现地球运动复杂过程,增强视觉冲击,辅助理解难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地球的宇宙环境”视频片段,展现浩瀚宇宙中地球美丽身姿,提问:“地球在宇宙中不停运动,那它是如何运动的?这些运动又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奇妙变化?”引发学生好奇心,开启新课探索。(二)新课讲授L地球自转(12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即为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北极、南极指向,明确地轴倾斜且
3、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请学生上台用手拨动地球仪,按正确方向模拟自转,全班同步比划,强化方向认知。提出问题:“地球自转一圈多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昼夜更替现象思考,讲解自转周期为一天(约24小时)。演示昼夜交替实验:在黑暗教室,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平行光照射地球仪,缓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表面明暗区域变化,解释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照亮半球为昼半球,未照亮为夜半球,分界线是晨昏线。2 .地球公转(15分钟)展示地球公转动态图,讲解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轨道近似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两焦点之一。引导学生观察图,明确公转方向,提问公转周期,讲解为一年(约365天)。结合教材公转示意图,重点讲
4、解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组织小组讨论:“地球公转为何会产生四季变化?”各小组结合教材、地球仪探讨,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由于公转时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时间变化,导致太阳辐射不同,形成四季,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极昼;秋分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3 .五带划分(8分钟)展示五带划分图,讲解依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差异,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对比各带特点:热带终年
5、炎热,有阳光直射;寒带终年严寒,有极昼极夜;温带四季分明,无直射无极昼极夜,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气候特征认识五带。(三)课堂小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地球自转、公转核心知识,包括运动方向、周期、产生现象,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知识脉络,强化记忆。(四)课堂练习(10分钟)展示5-8道选择题、2-3道简答题,涵盖知识点判断、现象解释等,如“地球自转产生地理现象是OA.昼夜长短变化B.四季更替C.昼夜交替D.五带划分”,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批互评,教师针对错题讲解。(五)课后作业L制作手抄报:以“地球运动与我们生活”为主题,涵盖知识讲解、生活实例、创意绘图,下节课展示交流。2.让学生观察记录一周内日出日落时间、中午太阳高度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写300字左右小报告。五、教学资源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晨昏线道具,网络教学视频平台(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六、教学反思整堂课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仍有不足。在小组探究四季成因时,部分小组讨论方向偏、进度慢,今后需提前细化引导问题,培训小组合作技巧;演示实验虽直观,但教室后排学生观察细微变化有困难,可考虑分组实验或用高清投影展示;讲解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部分学生理解吃力,后续应多引入生活实例、简化复杂图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更扎实掌握地球运动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