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认识方程的教学策略 论文.docx
《探究认识方程的教学策略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认识方程的教学策略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探究认识方程的教学策略摘要: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但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四年级的孩子初次接触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词:认识方程,教学策略,学习效率引言: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都存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尤其是用字母表示数和等量关系这两节的内容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方程等较为抽象的代数知识会产
2、生消极地影响。因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如何有效开展认识方程这单元的教学展开研究,以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本单元的内容分析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方程、解方程和猜数游戏。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年算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们之间存在密切地联系,用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是学习方程的基础,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猜数游戏”是“解方程”的应用。但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方程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用字母表示数”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这一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比
3、较困难,容易和用数字表示数量关系相混淆,非要求得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结果,摆脱不了算术思维的局限性。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突出了这种数学模型思想。但学生在列方程时找不准或找不到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导致列方程出现错误,不能熟练地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二、认识方程中的有效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尽量摆脱算术知识的约束,老师在上课时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建立数学模型。比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书本61页儿歌的情境: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
4、,3只青蛙几条腿?学生听完儿歌后让学生接着往下说,学生在说的时候发现永远也说不完,老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说说青蛙的腿数和只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用a表示青蛙的只数,那么a只青蛙有多少条腿?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轻松的得出a只青蛙有4a条腿。继续出示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师问:如果用a表示青蛙的只数,那么a只青蛙有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通过前面的学习加上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够很快的得到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厘清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建构起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
5、,是学生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开始。在教学方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多种问题情境,找到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如利用天平平衡找出“樱桃的质量+2克二10克”,根据图中的等量关系找到200毫升二每个热水瓶盛水量2+200毫升等,引导学生思考:在等量关系式中樱桃的质量+2克=10克”中,樱桃的质量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吗?前面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所以学生会很容易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X+2=10J引导学生试着像上面那样,表示出另一个情境中的等量关系。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引导学生将情境中的等量关系逐步符号化,引入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达等式,找出这些式子的共同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究认识方程的教学策略 论文 探究 认识 方程 教学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