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娃点亮希望和梦想.docx
《为乡娃点亮希望和梦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乡娃点亮希望和梦想.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为乡娃点亮希望和梦想今年61岁的党员于晓华是吉林市昌邑区左家星火小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甘愿扎根农村,执教三尺讲台37年,是乡村教育的守望者,是农村娃最亲的人,是张桂梅式“四有”好老师的“践行者”。于晓华坚守初心,永远将学生和课堂放在第一位,把更多的时间献给了学生,献给了他所热爱并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教育事业,他也因此荣登“中国好人榜”。守望乡村耕耘教学一线1986年,于晓华大学毕业,被组织分配到永吉县第十四中学。在他工作的第二年,永吉县河湾子镇石家村小学急缺一名班主任。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于晓华深知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让农村孩子也能上好学,本着这样的初心,他义无反顾
2、地放弃了县城的工作,来到石家村小学担任班主任,一干就是6年。从1993年开始,于晓华多次响应组织号召,先后在永吉县河湾子镇梨树村小学、昌邑区左家星火小学校担任班主任。那份奉献乡土的教育情怀,让于晓华一直默默耕耘在农村教学一线。很多人问于晓华:“你从县里的中学来到村小,不觉得委屈吗?”他总是微笑不语继续工作。他把答案写在了讲台上,写在了崎岖的家访路上。家访,是于晓华的必修课之一。无论在哪所学校、哪个班级任教,于晓华始终关心关注着每一个农村孩子。特别是在石家村和梨树村教学时,两个村都是贫困村,村民散居在方圆几十里的山沟里,五六年级的孩子辍学问题非常严重。为了不落下一个孩子,于晓华的家访可以说是早出
3、晚归、披星戴月,村里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家访,他了解了学生们的真实状况,呵护智障的小飞、救助留守的小玲、帮助贫困的小东在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下,这些农村娃的家长也变得理解和支持。2021年冬天,班里一个叫小洋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变成了留守儿童,和奶奶相依为命的他产生了厌学情绪。于晓华得知情况后,不仅在课堂上重点关注着小洋,还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到他家中看望。家访那天,刚下过雪的山路又湿又滑,骑行十分困难,于晓华冒着严寒,在雪地里艰难地推着自行车行走了20多里才到小洋家,小洋和奶奶十分感动。经过沟通,小洋重拾了好好念书的信心。农村控辍保学的路上,虽忙、虽苦、虽累,但看着孩子们欢乐的笑脸、家长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点亮 希望 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