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湿地保护制度让“红线”变“红利”.docx
《严格湿地保护制度让“红线”变“红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严格湿地保护制度让“红线”变“红利”.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严格湿地保护制度让“红线”变“红利”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了地球表面仅6%的面积,却为40%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被誉为“地球之肾”。据估算,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依靠湿地为生,全球湿地每年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达47.4万亿美元。尽管湿地对全球长久健康发展有重大贡献,但人类非理性的开疆拓土、填海造田,拓展出大量农业空间与城市空间,日益蚕食了湿地的生存空间,致使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人与湿地关系冲突不间断。当前,在我国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护。唯有
2、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进行可一直不间断性开发,扛牢坚守湿地红线的责任,才能长享湿地发展红利,实现保“红线”与变“红利”的良性发展。加强保护和监管湿地资源的紧迫性。守护湿地就是守护人类本身。202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突出强调湿地系统为人类提供的营养、灵感和复原力。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资源“家底丰满厚重”。据统计,我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全国有82处国际重要湿地、58处国家重要湿地、903处国家湿地公园、13个国际湿地城市。这些资源有效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固碳等总体生态
3、功能,通过经济和非经济方式给予了人们多层面的生态福利。不能回避的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仍然存在“赤字”问题,比如,栖息地的丧失、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当前,我国湿地保护虽然取得了特别大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有些地方对湿地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部分地区破坏和过度利用现象依旧存在,依法保护和监管力度不强,湿地修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不同管理部门之间规章大量重叠、目的之间存在冲突,多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强化,湿地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未能充分显现。因此,大力推进湿地资源保护与监管势在必行。在保护与监管中一直不间断释放湿地价值红利。从湿地国际布局看,2
4、025年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的Logo,凸显了人类保护与监管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使命。我国要保留湿地的原真性、完整性与延续性,必须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在“规定动作”中有新的“自选动作”,以此提升保护和监管效能。保持推行湿地休养生息的战略定力。从本质看,湿地是一种自我调适性很强的生命栖息地,力保湿地生态健康最好的方式是赋予湿地充足的休养生息时空。第一个是认真严格执行湿地休养生息机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出发,从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实际出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把更多重要湿地资源纳入自然保护地。第二个是保持对湿地资源的敬畏之心。湿地开发利用要有“等一等
5、”“停一停”的底气与魄力,力保一定时间内对其“不打扰”“不折腾”。比如,从湿地空间范围看,不打破湿地面积的“临界规模”,力保湿地的生态承载力平稳运转。三是不与湿地争夺发展空间。发展旅游不能牺牲湿地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不能吃子孙坂。比如,从湿地生物种群数量看,不打破生物物种的“临界规模”,力保生物多样性繁衍的充足空间。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力。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调和湿地经济学准则与生态学准则冲突的金钥匙。从经济学准则看,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经济学标准,是依据资源开发所形成的经济净效益。从生态学准则看,其根本要求在于任何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经济活动,都不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严格 湿地 保护 制度 红线 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