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docx
《新时期高等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高等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高等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教育与文化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体系的精髓,既是国民教育的基本构成,也通过教化育人实现传承与创新。新时期高校优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原则教育的价值原则,起因于教育的价值目标。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教育的价值目标,也必然源于人的发展目标。文化对于“使人成人”的浸润作用,是深厚和全面的,它对人的影响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特征。每个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然的、文化的和精神的境界之中,自然的境界由人赖以生存的外在物质世界构成,文化的境界
2、由外在的物质之外的文明构成,精神境界则是外在物质和文化基础上生成的个人精神样态。外在文化对人精神样态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作用,有时是决定作用(起根本作用的还是社会物质生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开展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也不是历史阐述,而是历史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承,使外在的精神资源内化为新时代青年精神和品格生成的强大文化供给。新时期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肩负着筑牢青年文化根基,强化文化自信的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原则,源于多样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要求,在现有状况下,“转识成智”“致知善行”“转承启合”
3、与“深描底色”的原则是其基本遵循。(一)转识成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修学向修性转化“没有飞跃,渐进性是什么也说明不了的。”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提升,核心目标要达到人的发展。“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资源浩瀚,从历史到现在,文化研究虽多,但记忆性的传承特征明显。以教育为初衷,却偏重于被动记忆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化传承表现出来的主要是文化符号传承。传承是继承,继承就内在地要求转化,把历史文化转化为人的精神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遵循“转识成智”原则,实现受教育者由“修学”向“修性”转化,实现推动事物发展“飞跃”的要求。优秀
4、传统文化不仅是知识之说,更是道德情感之学,修身成性之学。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行元素,如仁、义、礼、智、信、孝、悌等君子立德之本,也有着诸多的明德方式,如立志、克己、力行、为学、内省等君子修身之道。传统文化中的“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典型历史记载和传统文化知识,属于知识范畴;二是历史文化观念,体现为价值观念的取向和选择,例如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等。“转识成智”,有内在的逻辑进路和原则规范。首先,历史文化知识范畴的教育是基础和不可或缺的前提保证,如同生产活动一样,没有了生产资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其次,转变是关键。没有把知识转变为智慧和理念,不管它放在房子里还是头脑里,
5、都是“故纸堆”。承担转变任务的活动是教育,教育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和能力直接影响“转变”的效果;再次,“转”与“创”的连接。“转识成智”中,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发展相适应,既对传统文化有坚定自信,又有所创新发展和突破。在高等教育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在于对思想内涵的理解、人文精神的领悟与价值观念的内化。修“学问”之学的同时,实现优秀文化由对象化知识传授向主体智慧生成,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与德行的运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转识成智”的育人实践中不仅注重“修学”,更是发挥文化本体中道德教育功用,合理借鉴修身立德正心的道德发展模式,以适恰的道德原则与方法
6、,使学生道德成长由他律向自律、由规范向自觉地发展。(二)致知善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的养成功能“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养成是对“转识成智”教育事功的进一步延伸。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修学”到“修性”实现了知识的主体内化与生成,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M,“修身成性”接续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社会伦常的认知、道德情感的自修,还需要躬行践履的自觉,促使学生将知化行、择善弃
7、恶、明智达仁,实现真善美、智德行教育目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育,因其内在的价值性强于理论性,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价值选择能力是教育的有效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受教育者“知智行”的统一,“知智行”的逻辑进路也使得“行”既是教育的方式、教育的目的,也是知行统一的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的出发点。(三)转承启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建
8、构了中华文化的完整体系,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首先,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在历史发展序列上存在着前承后继之关系,但其在文化内涵与特质上却具有共在发展性。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经验性积淀与基础性滋养作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其次,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创新性发展”与表现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阶级社会里的文化是当时社会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时期 高等院校 优秀 传统文化 教育 实践 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