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重塑.docx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重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重塑.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重塑“农村社区”的提法在我国早已有之,但它真正成为一种建制,主要还是21世纪以来的事。尤其是近些年,农村社区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仅2015年以来就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个与之直接相关的文件。实践层面,农村社区建设也在广大农村得到快速推进,据统计,2015年,浙江和山东在乡镇(街道)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70%1。基于此,农村社区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复杂性,也由于相关政策还比较笼统,加之学者的惯性思维甚至固化倾向,致使对其定位至今不明,认识也不
2、到位,这势必影响治理的理念与方式。笔者认为,在转型期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对农村社区进行确位,解决缠绕于其间的关键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以超越和突破当前的困境与瓶颈。如果说,以往的农村社区着重于新建,现在更需要重塑,这既与现实紧密相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理论问题。一农村社区的边界及其特征目前,对于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价值,人们恐怕都无疑义。但怎么建农村社区,以什么为参照系,方向何在,目标在哪里,应有怎样的站位和基点,整体而言还处于众说纷纭甚至模糊不明状态。但大致说来,以城镇化、城市社区甚至西方标准来推进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则是一条主线,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难以摆脱的“去农村化”倾向。某种程
3、度上说,中国农村社区还未获得自身的价值定位,也未确立主体性,更未被置于更大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这是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和进行纠偏的。不少人认为,既然中国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国家也在全力推进农村变城镇、农民转换为市民的进程,那么农村社区建设就具有过渡性特点,某种程度上说其存在就是一种权宜之计,因此许多人是将中国农村社区视为城市社区的影子或前站看待的。因此,我们看到:第一,大量城郊农村社区很快被变为城市,深圳市则采取完全取消乡村的城市化建设思路,浙江嘉兴则采取村民“带地进城”变市民的方法,成都在十年间促进150万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第二,以城市社区的方式管理农村社区,这就出现很多地方不顾农民意
4、愿、逼他们上楼的做法。第三,不赞成将传统行政村改制为农村社区的做法,认为它有违城镇化,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第四,对传统乡村治理方式不以为然,认为它不符合农村社区要求,更不适应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等等。总之,由于思想观念所限,在传统乡村、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市之间,存在着一种简单化、概念化、西方化和形式主义理解,即“去农村化”、忽略或弱化农村社区、只着眼于城镇化的发展偏向。其实,农村社区决非单一的存在,也不是简单的过渡性,更不能不假思索地被城市化了,它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保持主体性、价值功能和独特魅力,成为不可或缺的“这一个”。首先,农村社区具有独立性和主体性,它既不是城市社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
5、的农村。目前,对于农村社区的定义多种多样,也各有自己的理解,但离不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农村”,另一个是“社区”。其核心内容是“社会生活共同体”(1)这是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使用“农村社区”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的理解和定义。有人将之概括为:“农村社区又称为农村共同体或乡村社区、村落社区,农业生产是其主要谋生手段,它以中心村、若干个行政村或自然村为范围,以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认知相结合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可以说,在城乡之间,农村社区既有城市社区特点,又有农村特色,但又与二者不同,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城乡相互融合的独立存
6、在。就地域空间分布而言,目前的农村社区有多种方式:既有将原行政村直接改制的,也有以镇、中心村为主集中在一起的,还有将四面八方村庄集结起来的,更有所谓的城郊村或城中村。但不论如何,它们都与传统农村或城市社区有别,主要是由农村的农民组成的新型社区。从与城乡关系的远近来看,这些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也可能差异较大,但保持农民身份、农村集体经济和产权,但又是社区居民,享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和福利,却是具有共性特点的。因此,农村社区应确立自己的边界,不能与传统农村、城市社区混为一谈,其意义更不能简单被消解。目前,用城市社区方式管理农村社区,强迫农村社区的居民上楼,以及用传统村民自治方式治理农村社区的做法,都是无
7、视农村社区独立性与主体性的突出表现,是不利于农村社区健康发展的。当前,也要改变不少农村社区的现状:服务中心和农村自治组织为一套班子,但挂的却是两块牌子,即一套人马和两块牌子。其次,农村社区具有“间性”特征,这就带来它在城乡关系中的巨大时空和潜能。所谓“间性”,是指除了主客二体外,还有一种关系结构,即在主客体之间形成的一个巨大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主客二体形成一种共在、沟通、对话、融合的互动局面。有学者甚至认为:关系是间性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间性的理想状态就是通的境界。因此,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组成、重构,而又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整体过程3。以往,人们总是从单一的流动性角度看待城镇化,于是城镇成为城乡发
8、展的目标与归宿,乡村则以加速度消失,农村社区也只是向城市过渡的一个前奏。有学者指出,我国农村社区有四个主要特征,即开放性、流动性、异质性、变化性4,主要强调的是农村社区的过渡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如果将其纳入过渡型社区之概念下,每种社区个殊性的治理特点就会被略去,随之而来的问题分析和改革方案也就很难有针对性”5。更重要的是,以暂时的“过渡性”来理解农村社区,势必使城乡关系失衡,大大压缩城乡之间的空间,使农村社区变得可有可无。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去农村化”和农村社区被弱化的主要理论基础。然而,以“间性”理论进行审视,对城镇化、城乡关系和农村社区就会获得新的理解:城市和乡村是两个不可代替的客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镇 进程 中的 农村 社区 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