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
《关于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有关精神,全面推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
2、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我区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建设文化强区、旅游强区提供精神力量。(二)工作原则。坚持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同推动的工作格局。尊重非遗基本内涵,深入挖掘阐释非遗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弘扬其当代价值。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推动非遗保护融入现代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做到分类保护、精准施策。(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区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
3、有效,人民群众对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稳步增长,非遗代表性项目累计达到8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力争取得1项。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形成,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工坊、传承基地得到充分发展。全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逐步壮大,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全区非遗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二、主要任务(一)强化非遗资源调查和记录。持续开展
4、全区非遗资源调查,构建文化旅游部门统筹、其他部门联合或独立开展、镇街全程深度参与的工作格局,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资源,及时完善档案资料,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大力实施非遗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各类社会群体参与,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组织相关镇街、项目保护单位逐步完善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相关内容记录工作。到2025年,新增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以上,各镇街均布局有1项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二)强化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管理。严格执行代表性项目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
5、制度,对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积极探索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退出与进入机制。每年对不积极履行传承义务,评估不合格的代表性传承人,采取约谈指导、取消政府扶持等措施进行督促整改,对屡不整改的,按程序取消传承人资格。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联合在合高校举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班,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鼓励支持在合教师、高校毕业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扩大传承队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项目,积极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到2025年,年均培训代表性传承人30人次以上,累计新增培育
6、代表性传承人25人以上。(三)强化区域性整体规划和保护。突出地域特征,提炼特色鲜明文化形态,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集中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衔接,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挖掘传统文化艺术之乡、传统村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的非遗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支持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到2025年,重点建设10个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四)强化传承体验设施建设。积极盘活资源,争取利用重棉四厂等存量厂房打造非遗创意产业园,配套建设一座综合性非遗馆,推进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
7、,推动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支持有条件的景区、园区组团、镇街建设非遗传承体验场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传承体验设施,共同构建形成集非遗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区非遗传承体验场所(中心)达到15处。(五)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推广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开设特色校本课程。鼓励在合高校、职业学校开设非遗专业学科,加大非遗高素质人才队伍储备与培养,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研学活动。结合“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同步开展区级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到2025年,
8、在全区各类学校重点建设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传习所)累计达到10处,在有条件的社会单位建设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传习所)5处。(六)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推动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非遗工坊”“非遗在社区”为主要抓手,发挥非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乡村旅游发展、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到2025年,重点创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5个,建设非遗工坊5处。(七)融入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全面 推动 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利用 工作 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