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备课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备课素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兼并战争的需要。反过来,商鞅变法的推行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秦国的强大,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是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国纷纷变法适应形势的发展,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的代表。而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现象正是社会转型的体现。都江堰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能力,学生需要对其有基本了解。商鞅变法是本课重点,教材是从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去叙述的。其中背景是难点
2、。背景: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改革,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内容:可将商鞅变法的内容与西周的井田制、分封制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制度上的废旧立新之处及其对秦国壮大的作用。意义:通过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从国力增强、制度变革两个方面归纳意义。一是使秦国行政高效和国富兵强,成为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从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二是在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各国也通过变法废除旧
3、制度,逐步建立起新制度。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改革措施得当。可补充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指出他讲求诚信、取信于民;可结合教材“材料研读”,引导学生得出,他不畏强权,严格执法。在此可渗透价值观教育。1 亲历体验学习法。通过分别使用石器、骨器、青铜器和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模拟使用某种工具的情景,体验各种工具的优劣,从而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是我国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它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得出:战国时期,我国劳动
4、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 .图文结合学习法。通过教材中的图片,结合文字介绍,可以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如通过观察都江堰示意图,了解这座防洪、灌溉、水运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沃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3 课本剧表演学习法。通过搜集整理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资料,找有兴趣参与的学生分饰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整理和把握各角色的心理、语言,上台表演一幕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历史剧。通过表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商鞅为变法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体会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成语导入在古代
5、,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们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了一根木头,还下令: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于是又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金。这时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这件事让老百姓相信政令一旦下达,就会坚持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由“徙木立信”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导游导入出示都江堰旅游图片,由学生担任小导游,介绍都江堰,由此导入新课。知识点一战国七雄(教材P33)1 七雄形成战国七雄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无数次争霸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
6、元前475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2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天下从上百个小国家整合为几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的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兼并结局: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知识点二商鞅变法(教材P35)1变法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
7、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变法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3.变法意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商鞅之死商鞅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下。在商鞅
8、变法之初,太子就指责过商鞅:“新法严峻。”按照商鞅制定的政策,敢说新法的坏话,这还了得?罚不了太子,也要罚教导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他们诬告商鞅谋反,并派兵追捕。商鞅有口难辩,只有逃亡。在一个月色初上的黄昏,商鞅逃到了函谷关,关守尚不知咸阳城中的变故。但商鞅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他出逃太急,忘了带验证身份的凭证,而每一家店主都告诉他:“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旅客,店主要受连坐之罪!”商鞅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自己当日颁布连坐令时,又何曾想到会身陷此令?商鞅走
9、投无路,只好回到封地,仓促地组织了一支人马,起兵造反,结果战败。秦惠文王对他实行了严酷的车裂之刑。5.变法成功的原因(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3)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知识点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材P36)1 都江堰的修建为治理水患,公元前256年,秦昭王起用隐居于蜀的李冰担任蜀郡郡守。李冰果然不负众望,率众经过八年艰辛努力,终于建成这座造福千秋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2修建都江堰的原因成都
10、平原是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积而成的。岷江从地势陡峻的群山中奔流而出,进入成都平原以后,翻滚湍急的江水流速骤减,从山上冲击、夹带下来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河道就会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江水冲出河道,淹没大片的村庄和良田。旱季水量减少,两岸人民又深受干旱之苦。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治理这条桀鹫不驯的大河,改变这种水旱连连的困难局面。李冰是一个有远见卓识、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实地勘察,并注意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最后决定因势利导,在岷江出山口的灌县附近修建都江堰。3都江堰的基本结构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
11、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这项工程主要由三个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4.都江堰的作用都江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自建成以后,一直造福成都平原,使这里成了沃野千里的人间天堂。因此,人们把成都平原称作“天府之国”,后来又把整个四川称作“天府之国”。2019年,都江堰与邻近的道教名山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1 铜冰鉴(教材P33
12、)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挖掘出至今出土的年代最久远的青铜冰鉴。该冰鉴通高61.5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千克。铜冰鉴的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整个兽形看起来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作为点缀。铜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2 .战国形势图(教材P34)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
13、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魏、韩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3 李冰石像(教材P36)李冰石像出土于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河床面以下4.5米深的卵石层中。这是一座大型石雕像,身高2.9米,肩宽0.96米,用灰白色砂岩琢成。重约1000千克,保存完好。石像头戴高冠,身穿长衣,腰间束带,两手袖在胸前,双脚前部露出衣外。石像面部肌肉丰满,微带笑容,神态自然。整个石像造型粗壮稳重,雕刻朴实,线条简洁有力。在石像的两袖和衣襟上,有浅刻隶书题记三行,题记为:故蜀郡李府
14、君讳冰(衣襟中间),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在左袖上)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右袖上)。“珍”通“镇”,“珍水”释作“镇水”。题记表明,这是东汉后期公元168年都水掾尹龙长陈壹所造的“三神石人”中的一个,是李冰的石像,用以镇水和测量水位。它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农业的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件重要实物资料。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教材P34)答案厌恶战争。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教材P35)答案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
15、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僮。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教材P37)答案都江堰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1 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教材P37)退避三舍纸上谈兵老马识途百发百中唇亡齿寒卧薪尝胆朝秦暮楚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完璧归赵答案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2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教材P37)答案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秦孝公死后,由于守旧贵族的诬告,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