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化时期“包”的基层实践与制度演变.docx
《集体化时期“包”的基层实践与制度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化时期“包”的基层实践与制度演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集体化时期“包”的基层实践与制度演变【摘要】1952年,较早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东北、华北地区率先提出定额计酬的“包工制”。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各地农村又发展出以“三包一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包”随之由一种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的制度性安排,开始在全国推广。在经历了短暂的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无责任制过程之后,20世纪60年代初各地不仅恢复了“三包一奖”,还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分配大包干”,力图解决“三包一奖”无法根本突破的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矛盾,“包”由此完成了农民与国家博弈下的极限蜕变。贯穿于集体化时期的“包”通过组织劳动与分配两个环节,将社员的责、权、利相结合,调节着集体组织
2、内的“公”“私”矛盾,为农村集体体制的持续与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兜底”作用,其内含的历史逻辑值得反思。【关键词】集体化时期;农业生产责任制;包工包产;制度演变社会上许多人认为集体化时期农村的劳动经营管理普遍处于一种“大呼隆”“大锅饭”的状态,进而认为集体化时期”谈包色变”。受此影响,学界对集体化时期“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包产到户这种形式上,少数学者关注到了包产到户以外的“包”的形式。总的来看,学界对集体化时期农民群众对“包”的长期、一贯且执着的诉求与表达仍缺乏系统关注和认识。笔者认为,对集体化时期各个阶段多种多样的、系统性的“包”的特续实践与突破及其意义仍有待深入研究,对“包”在整个集体化时
3、期为农村集体组织的持续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兜底”作用应给予重新评价。实际上,纵观集体化时期的全过程,真正意义上的“大呼隆”“大锅饭”仅存在于人民公社化时期一年多的时间。更多情况下,集体组织内部的管理并非铁板一块,各地农村或明或暗地普遍实施着各种形式的“包”。集体化时期广泛存在的各种“包”的形式,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它们在包产到户这条政策红线之内调和着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矛盾,成为巩固、推进集体体制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说,“包”在集体化时期并非“谈虎色变”,“包”一直存在,并且是农民跟随国家走集体道路的“底线”。基于此,笔者将目光放之于除包产到户以外的“包”的生成与演变过
4、程,利用政府档案文件和底层史料,挖掘“包”更为细致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展示其内在的历史演进逻辑。一定额计酬:建社初期包工制的初创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肯定了农民对个体经济和劳动互助的“两种积极性”,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大量发展劳动互助组,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有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建立后,相较于互助组,“社员与社员间不再是以工换工,也不再分散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合作社统一安排社内的生产与分配”,生产关系方面不再是单纯的基于私人产权的合作关系,而有了一定的“公共财产”。建社初期合作社内部的经营管理,一般仍沿用着互
5、助组的办法。在劳动管理方面,劳动力不分组,土地不划片,干活临时指派。劳动分配上采用按时记工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不管社员劳动实际上有多辛苦,仍仅获得一份给定工作的等量工分,致使社员的劳动投入与所得脱钩,实际上相当于不存在激励,造成社员“磨洋工”“搭便车”问题。劳动管理与分配的不合理,使社员们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阻碍,”每天敲过锣,地里还不见人,非得锣过三遍,人们才无精打采地在地里溜达。干起活来谁也不肯卖力气,只要有一个说声休息,马上就停下来,一歇就懒得动弹了,这在当时很多地方都是普遍现象。基于此,合作社在实践过程中将“死分死记”改为“死分活评”,即根据每个社员当天劳动的好坏,在死分的基础上进行活
6、评。劳动积极、干活好的适当奖励工分,藏奸取巧的适当扣分。但不同于互助组时期的小规模劳动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后,社内劳力增多,农活杂,且轻、重、忙、闲之间差别很大,每天评工耗时太大,不但费时耗力,还往往评工无果。天津市西郊区姜德玉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死分活评”时,“每到晚上全社30多个劳动力挤满了一屋子,乱吵一阵。评出工分人人都嫌不上算”,经常是“每天评工一闹闹到过半夜,最后人们实在困的支持不住了才不欢而散,有些社员说:白天累个死,晚上不得歇,简直是活受罪”。可见,死分活记虽关照了社员之间的劳动能力和报酬差别,但却存在着每天评工、耗时费力的缺陷。因此,有些社又在“死分活评”的基础上改行“按活
7、记工”。1952年4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农政司在调查报告中指出:“目前有些合作社正在逐渐改变着单纯地以时间为计工标准的办法,而以实际的劳动量作为计工的主要依据,把轻活、重活、笨活、巧活、农业活、副业活等相互比较后,分别定出合理的标准工分。”华北局即采用这种定额记工的办法,具体规定为:“劳动分益以劳动日为计算单位劳动日的计算,应按劳动分工之不同,分别定质、定量,规定各项劳动作业的定额标准,按定额计算劳动日。”定额记工一方面以社员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工分,加大了对社员的责任制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提前将农活划分等级,按标准确定好定额,既克服了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又避免了每天评工的麻烦
8、。因而得到农业部的认可,认为“这种计工方法最公平合理,应逐渐提倡”。定额记工中的“差额”要素已经体现了“包”通过制造差别、刺激劳动积极性的精神内核,是“包”的萌芽。通过定额,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农活划分了不同等级,其所代表的工分报酬自上而下逐级递减,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力图克服分配上的“大锅饭”,实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但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业社来说,劳动管理上的“窝工”现象仍无法避免。比如,山东省文登地委熬为新建社经营管理不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劳力指挥不开,影响生产”,“7处社只有两处社土地划分耕作区,劳力划分小组,其余都没有划分”。这导致社员干活没头绪,对要干的事茫然无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体化 时期 基层 实践 制度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