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属体系视阈下的清代中越关系.docx
《藩属体系视阈下的清代中越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藩属体系视阈下的清代中越关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藩属体系视阈下的清代中越关系清代是中国古代藩属体系最为完备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藩属体系在西方主导的条约体系冲击下走向终结的时期,对整个东亚、东南亚、西亚区域政治格局演进和国际关系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清代藩属关系的研究,邵循正、李大龙、孙宏年、李云泉、柳岳武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藩属关系的规范、运行、演进、终结,以及勘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其中也有涉及清代中越藩属关系的内容。参见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何新华: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人民
2、出版社2012年版;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李大龙: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柳岳武:清代藩属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但专门研究清代中越藩属关系的成果不多见,对中越藩属关系的内涵、特征以及解体等问题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清代中越藩属关系作为一个典型个案,以小见大,管窥整个清代藩属体系建立、运行和解体的过程,以此对清代由中国主导的藩属体系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和价值取向等进行深入探讨,就教于学界方家。一、藩属体系与清代中越藩属关系的确立藩属体系是中国封建统治王朝构建的东亚区域政治体系,它
3、源自商周时期的畿服制度,秦汉时期基本定型,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东亚诸国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宣告终结,最终为西方列强所主导的条约体系所取代。可以说,藩属体系既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内部治理体系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又是影响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和整个东亚国际政治格局走向的重要区域性国际关系体系。藩属体系的建立,与东亚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前提。在人类文明迈入近代门槛之前,受发展层次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世界各国均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相互之间鲜有跨区域的接触、交流和互动。同样,因中国东部为茫茫大海,西部为青藏高原,北部为草原戈壁,
4、处于其中间的农耕平原地带,天然形成了一种适应于内向型发展的自然环境。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发展环境中,中国各民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华夏族居中原地区,戎狄蛮夷居住在四周的分布格局,且“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一二王制,(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38页。可见,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各民族在先秦时期就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计类型和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华夏
5、族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并以此形成了农耕文化,周边四夷则主要从事畜牧业,并以此形成游牧文化。在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由于华夏族的农耕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以此形成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都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对游牧文化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同样,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前,受限于经济基础和科技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大范围的人员流动。因此,世界各国均处于相对封闭的发展阶段,相互之间交集不多,认知范围有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自秦汉以来多处于统一的中央封建王朝统治之下,具有地域的广阔性、民族的多样性、经济的先进性、文化的优越性、军事的威慑性,正如梁启超所言:“故自秦以后,二千余年,中间惟三国南北朝三
6、百年间稍为分裂,自余则皆四海一家。即偶有割据,亦不旋踵而合并也。环其外者,虽有无数蛮族,然其幅员、其户口、其文物,无一足及中国。若葱岭以外,虽有波斯、印度、希腊、罗马诸文明国,然彼此不相接、不相知,故中国之视其国如天下,非妄自尊大也,地理使然也。”梁启超:新民说,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1页。因此,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天下观”得以形成。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认为,“天下”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是“日月所照,风雨所至”之地,因中国周边没有持续出现比中国更强大的国家政权,因此,这个天下的中心就是“中国”。在地理层面,中国是“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
7、中国内也”。(宋)石介著,陈植铐点校:徂徒石先生文集卷一O,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周边四夷均分布在中国的周围。在经济层面,中国是“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缪文远等译注: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二二一武灵王平昼闲居,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52页。农业文明高度发展,财富高度汇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周边区域。在文化层面,中国是“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缪文远等译注: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二二一武灵王平昼闲居,第552页。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有系统规范的礼仪教化,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在政治层面,中
8、国是“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缪文远等译注: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二二一武灵王平昼闲居,第552页。具有对周边四夷的感召力。总而言之,在秦汉以来的几千年里,中国基本处于统一封建王朝国家的统治之下,具有辽阔的疆土、稳定的政治、众多的人口、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军事和发达的文化。在传统的“天下体系”内,中国对于周边各民族政权或王朝国家都具有强大的政治统治力、经济内聚力、军事威慑力、文化辐射力和区域影响力。由于中国中原王朝具有强大的农业文明和先进的儒家文化作为后盾,周边鲜有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实体,加上蛮夷戎狄“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山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藩属 体系 视阈下 清代 中越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