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docx
《舞毒蛾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舞毒蛾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ICS65.020.20CCSB16DB2311黑龙江省黑河市地方标准DB2311/T0812024舞毒蛾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2024-11-15发布2024-12-15实施黑龙江省黑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河市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河市爱辉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黑河航空护林站、孙吴县红旗林场、孙吴县沿江林场。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燕利、王岩、陈丽丽、王艳红、宋金华。舞毒蛾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
2、件规定了舞毒蛾(1.ymantriadiSPar(1.)防治的术语和定义、虫情调查、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和技术档案。本文件适用于舞毒蛾的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1.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1.Y/T1915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1.Y/T2516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舞毒蛾1.ymantria
3、dispar(1.)属鳞翅目(1.ePidoPtera)毒蛾科(1.ymantriidae),杂食性食叶害虫。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A。3.2标准株法用于抽样调查舞毒蛾幼虫发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即低龄幼虫期,按树冠上、中、下三个部位,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别随机抽取50Cm长的样枝1个,调查各样枝上舞毒蛾幼虫数量等相关情况,估算各株虫密度。4虫情调查4.1 发生范围调查将中龄级及以下的杨树、落叶松等寄主林分,根据林分组成相似、林龄组相同的原则,沿林班线、林间道路、公路、铁路、农田林网等,设计踏查路线,在线路两边50m范围内,随机选取100株寄主树,调查舞毒蛾分布情况,将调查结果填入舞毒蛾虫
4、情线路踏查记录表,参见附录B表B.1.o4. 2虫口密度调查将踏查记载有虫株率在20%以上的林分,以小班为单位,选取标准地面积不小于0.2hm2,采用双对角线法或字形法,选取60株标准株,按标准株法调查害虫数量,将调查结果填入舞毒蛾标准地调查记录表,参见附录B表B.2。4.3危害程度调查采用叶部受害程度调查法进行树冠叶部危害程度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入舞毒蛾成灾情况标准地调查表,参见附录B表B.3,并按照失叶率确定虫害危害程度,参照1.Y/T1681执行。5防治技术5. 1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营林、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必须使用化学防治时,农药使用按GB/T8321和
5、NY/T1276的规定执行。5.2 营林措施坚持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加强幼林抚育,改善生态条件,增强林木生长势和林木抗病能力。5.3 物理防治早春或秋冬季,人工摘除卵块,集中烧毁或深埋。成虫期设置诱虫灯杀虫,参照1.Y/T1915执行。成虫期利用雌蛾不善飞行、集中静伏特点,直接人工捕杀。该方法适用于小面积防治。5.4 生物防治悬挂性引诱剂诱捕器诱杀成虫;可采用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喷雾防治;保护杜鹃、山雀等捕食性鸟类天敌,利用寄生蜂和寄生蝇进行防治。5.5 化学防治当失叶率达50%以上时,可采用3%高效氯氟菊酯、25%澳氟菊酯等喷雾防治舞毒蛾的幼虫。6防治效果检查用幼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毒蛾 调查 防治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