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胚胎学考试各章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与胚胎学考试各章复习知识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组织与胚胎学考试各章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嗜碱性;嗜酸性、异染性嗜碱性:苏木精染液呈碱性,可使多数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及细胞质内的核糖体等染成蓝紫色,称嗜碱性。嗜酸性:伊红是酸性染料,可使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粉红色,称嗜酸性。异染性:肥大细胞中的颗粒经甲苯胺蓝等蓝色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这种现象为异染性。2.石蜡切片主要制作过程。取材和固定:取新鲜材料,切成小块,立即投入甲醛、乙醇等固定剂中进行固定,使组织中的蛋白质迅速凝固,以保持其生活状态下的结构。脱水、透明和包埋:将固定好的材料用乙醇脱水,经二甲苯透明,再入石蜡浸透、包埋。切片与染色:用切片机切成5-10微米的薄片,贴在载玻片上。切
2、片脱蜡后进行染色。封固:切片脱水、透明后,滴加中性树胶和盖片进行封固。第三章上皮组织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分布。名词解释:内皮;间皮;微绒毛、纤毛。内皮:衬于心、血管或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及心包膜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的指状突起。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可节律性定向摆动。上皮组织的特点。由大量形状规则、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构成。上皮细胞具有极性,即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无血管和淋巴管,其营养由深层结缔组织中的血管透过基膜提供。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分布。微绒毛和纤毛的异同点?相同
3、点: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突起。不同点:微绒毛:细小的指状突起,电镜下才能辨认。微绒毛内可见纵行的微丝。微绒毛显著扩大了细胞游离面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纤毛:粗而长的突起,光镜下可辨认。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中央为2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纤毛可节律性定向摆动。基膜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1.M: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薄层均质膜,HE染色的切片上呈粉红色。EM:基膜分为基板和网板。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分为透明层和致密层。构成基板的主要成分为层黏连蛋白、纤连蛋白和IV胶原蛋白。网板由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的网状纤维和基质
4、构成。功能: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定细胞的作用。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基膜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和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1 .结合功能简述成纤维细胞的微细结构。1.M:细胞扁平状,多个突起;细胞边缘不清;胞质弱嗜碱性;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EM:丰富的RER、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2 .结合功能简述浆细胞的微细结构。1.M: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淡染区。核偏向一侧,染色质呈块状附于核膜上,辐射状排列,形似车轮。EM:丰富的RER、游离核糖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5、,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3 .结合功能简述巨噬细胞的微细结构。1.M:圆形或卵圆形,当功能活跃时,可伸出伪足。胞质多呈嗜酸性。核较小而深染EM: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以及微丝和微管。功能: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分泌作用。4 .结合功能简述肥大细胞的微细结构。1.M: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EM:细胞内含有大量膜包分泌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功能:参与过敏反应。5 .比较疏松结缔组织纤维的微细结构。胶原纤维:1.M:新鲜时呈白色,又称白纤维。HE染色标本中,呈粉红色,呈波浪状并交织成
6、网。EM: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构成。胶原原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化学成分: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6 .弹性纤维1.M:新鲜时呈黄色,又称黄纤维。较细,交织成网,用地衣红染色呈紫色或深棕红色。EM:由弹性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7 .网状纤维:1.M:细而短,相互交织成网。在HE染色标本中不着色,镀银染色呈棕黑色。EM:网状纤维也有60-7Onin的周期性横纹。化学成分:III型胶原蛋白。6.名词解释:趋化性趋化性:巨噬细胞向趋化因子定向移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第五章血液和淋巴1.名词解释: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刚进入血液的新生红细胞有的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蓝色细网状。2.五种白细胞的结
7、构特点及功能。第六章软骨和骨1.名词解释:同源细胞群、骨板、骨单位同源细胞群:在软骨组织深部,软骨细胞逐渐长大成熟,变为椭圆形或圆形,多成群分布,每群2-8个细胞,这些细胞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骨板:在骨基质中,胶原纤维规律地成层排列,且与骨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骨板。骨单位: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呈纵行的圆筒状,由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围绕中央管而构成。2 .结合功能讲述成骨细胞的结构及功能。1.M:细胞体积较大,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核大而圆,细胞质呈嗜碱性。EM:可见大量的粗面内质网、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合成和分泌基质和胶原纤维,形成类骨
8、质,同时还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3 .比较三种软骨的不同点。透明软骨:软骨基质中含有胶原原纤维,光镜下难以分辨;透明软骨新鲜时呈半透明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分布于成体的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的软骨以及早期胚胎的骨架。弹性软骨:软骨基质中含有大量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胶原原纤维较少;弹性软骨新鲜时呈黄色,具有较强的弹性;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纤维软骨:软骨基质中含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纤维软骨新鲜时呈乳白色,具有较大的韧性,并可对抗压力和摩擦;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和耻骨联合等处。第七章肌组织1.名词解释:肌节、横小管、肌质网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它是由1/
9、21带+A带+1/21带,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横小管:是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的微细小管,又称T小管。肌质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两条相邻的横小管之间,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2.比较骨骼肌和心肌纤维微细结构的异同点。相同点:肌纤维细长纤维状。肌浆内含有肌丝。有收缩功能。横纹肌。异同点:1.M:骨骼肌:长圆柱形;核多个,位于肌膜下方;横纹明显。心肌:短柱状,有分支;核12个,位于细胞中央;横纹不明显。(2)EM:骨骼肌:肌原纤维明显;横小管位于明暗带交界处;肌质网发达;形成三联体心肌: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分明;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肌质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多形
10、成二联体;细胞间有闰盘。神经组织1.名词解释:突触、结间体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结间体:相邻郎飞结之间的一段有髓神经纤维。2 .多极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细胞核位于中央,大而圆、色浅,核仁清楚。胞体的细胞质又称核周质,内可见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尼氏体呈嗜碱性的斑块状或颗粒状。在镀银切片中,神经原纤维呈棕黑色细丝状。电镜下尼氏体由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构成。神经原纤维是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其中树突一至多个,表面有树突棘,树突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树突
11、具有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神经元胞体的功能;轴突只有一个,胞体发出轴突的细胞质部位呈圆锥形,称轴丘,轴突和轴丘内无尼氏体,轴突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3 .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突触前成分和突触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较其余部位略增厚分别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狭窄间隙为突触间隙,突触前成分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突触后膜上含有能与突触前成分释放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第十章循环系统1 .中动脉管壁结构特点。中动脉管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内膜最薄,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皮下层之外还有内
12、弹性膜。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很薄,含有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呈波浪状,为内膜和中膜的分界。中膜很厚,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又称为肌性动脉。外膜较厚,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可见明显的外弹性膜。2 .大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大动脉管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内膜最薄,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皮下层之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是位于内皮下的结缔组织,较厚,含有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呈波浪状,由于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延续,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中膜很厚,主要
13、由4070层弹性膜构成,又称弹性动脉。弹性膜之间有环形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外膜较薄,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3 .毛细血管的结构、分类及三种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分布。光镜下,毛细血管的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在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散在分布一种扁平而有突起的细胞,称周细胞。电镜下,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性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三型。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中含较多吞饮小泡。分布在结缔组织、肌组织、肺、胸腺和中枢神经系统。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含核部分厚,不含核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细胞的窗孔,基膜连续分布在胃肠粘膜
14、、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血窦:又称窦状毛细血管,腔大且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间隙较大,基膜连续、或不连续、或不存在。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及某些内分泌腺。4 .心脏壁的结构。心脏壁由三层膜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心内膜包括内皮、内皮下层,内皮下层又分为内层和外层,内层由细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外层又称心内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有血管、神经,还有心传导系统的分支。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呈螺旋状,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心肌纤维之间有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心房肌和心室肌不相连续,分别附着于心骨骼,故两部分心肌纤维不连续。心室肌纤维较粗而长,心房肌纤维
15、细而短,含有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内含有心房钠尿肽,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血压的作用。心外膜是心包膜的脏层,它是由一层间皮和其下面的薄层结缔组织组成,称为浆膜,含有血管和神经,并常有脂肪组织。第十一章免疫系统1 .简述弥散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弥散淋巴组织无固定的形态,与周围结缔组织无明显分界。除一般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外,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特征是内皮为单层立方或矮柱状,故又称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2 .简述淋巴小结的结构。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晰,主要由B细胞聚集而成。淋巴小结通常可分为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两种。未受到过刺激的淋巴小结未初级淋巴小结,体积较小,由密集的小淋巴细胞组成。次级淋巴小结的中央有明显的生发中心,由内向外分为暗区和明区,暗区由幼稚的大淋巴细胞密集而成,染色较深。明区含有较多的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和中等大的淋巴细胞,细胞分布松散,着色淡。在生发中心的顶部和周围有一层密集的小淋巴细胞,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