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创新扩散视阈下的农村改革史研究.docx
《政策创新扩散视阈下的农村改革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创新扩散视阈下的农村改革史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政策创新扩散视阈下的农村改革史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历史性巨变。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困于土地、集体劳动的数亿农民,在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激励下,个人利益获得了一定保障,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获得了相当大的生产权益。对农村改革的伟大意义,各界人士已取得高度共识。有关农村改革史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这亦对新的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向纵深方向推进农村改革史研究,除沿用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法外,还要借鉴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其中,政治学的创新扩散理论为探索农村改革之缘起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政策创新扩散理论起源于美国,关注的是政府为何采纳新政策以及这种采纳创新的
2、行为如何在不同层级、区域政府间传播扩散。该理论界定,政策创新的主体是政府,客体是被采纳的政策或项目。考虑到中国的政治架构,政策创新的主体除政府外还应包括中共的党组织。笔者在香港中文大学作题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缘起的学术报告时,与相关政治学者共同确定了这样一项研究议题: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作为一项新的政策,是如何被地方党委和政府接纳,后逐渐向外、向上扩展,最终被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的。笔者相信,政策创新扩散理论在阐释农村改革缘起时,能够解答一些悬而未决的复杂问题。首先,用政策创新扩散理论评判农村改革发源地,农村改革史研究方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学术对话
3、。近年来,相关人士通过不懈的田野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早在安徽、四川启动农村改革前已有包产到户的实践。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高王凌教授列举了20世纪70年代的数例:1976年至1977年,浙江省一些地方实行“单干”;1978年初,山东省陵县郑寨公社“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这样的村庄据说在鲁西北还有一些,如荏平的马坊,包产到户比小岗还早”;1978年6月,贵州省黔南州发现分田单干和包产到户。还有人考证出:1977年秋后,山东省东明县沙窝公社出现包干到户;1978年秋收后,甘肃省陇西县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试行包产到户。诸如此类的“发现”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有时还会引发这样的质疑:“凭什么说安徽、四川是
4、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的地方搞得更早嘛!”如单论包产到户时间点的“早”,笔者还能提供几例: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黄果镇油寨大队,从1962年到1978年秘密坚持包产到户。四川一些长期落后的地区,1962年后的包产到户从未被纠正。可哪怕有再多更“早”的实例,笔者仍认为其很难撼动安徽、四川农村改革的先锋地位。包括油寨大队在内的这些事例,只能说明:如若以不断向前推进包产到户的时间点为研究旨趣,农业合作化运动后不乏零星的、个别的包产到户之举。但与包产到户触发的政策创新扩散效应相比较,某地包产到户发生的时间先后其实并不十分重要。安徽省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县的包干到户,是农村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5、而就在安徽境内,也有比他们更早搞起包产到户的。1978年4月23日,阜南县委在关于部分社队出现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通报中,批评一些地方“包产到户”“变相单干”,如公桥公社楼桥大队有两个生产队在1977年将春、夏红芋包产到户。1978年7月19日,安徽日报社的内参情况反映刊载池州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出现的问题,报道石毫县的河口、七都等山区公社,在“居住特别分散的深山地区的单庄独户”有包产到户的现象。与贵州省的油寨大队类似,安徽省金寨县的金桥大队利用深山的隐蔽环境,从“责任田”时一直包山到户。直到落实林业“三定”政策,这个秘密才被揭开,此时该大队实行包山到户已有20年。尽管如此,笔者也不认为金桥大队在安
6、徽农村改革中起到什么重大作用。原因在于,金桥大队的包山到户悄无声息,长时间局限于一地,没有产生任何政策扩散效应。可见,研究农村改革史不能只局限于基层的视角,一时一地的率先实践固然有其价值,但更适宜的检验标尺应当是此地的实践是否实现了政策创新扩散。倘若不再迷恋探寻更早的发源地,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了现成的答案。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这番话十分清晰地说明:四川、安徽农村改革的经验,得到中央高层的认可,成为
7、最高决策层在更大范围推行农村改革的依据。其他地方的改革实践,即便在本辖区内产生了示范效应,但因其未进入中央高层的视线,也就失去了向更大范围扩散的机会。所以,学术创新有其逻辑前提,以政策创新扩散视阈研究农村改革发源地,应聚焦于四川、安徽而非其他省区。对农村改革发源地达成共识后,有关农村改革缘起的学术讨论才有共同的逻辑起点,否则会造成自说自话的混乱局面。其次,借鉴政策创新扩散理论,还可以通过梳理若干事件的时间表,对农村改革史进行再研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唯一一篇专题论述农村政策的文章,源于邓小平1980年5月31日与胡乔木、邓力群的谈话。在谈话中,邓小平特别提到安徽省肥西县、凤阳县的农村改革:”农
8、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时至今日,人们更熟悉的是因搞包干到户而闻名天下的凤阳县小岗村。因早在1994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在史诗裂变中的小岗村盛赞小岗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此后,小岗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俨成定论。但是这又经常引起议论:“安徽农村改革发源于肥西县还是凤阳县(或小岗村)?”如果以政策扩散为标尺,这一问题其实不难解答。从安徽省委层面来看,允许肥西县山南公社试验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的里程碑事件。早在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策 创新 扩散 视阈下 农村 改革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