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背景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背景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整本书阅读背景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成为了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本文将阅读习惯分成两部分:一是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二是阅读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关于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笔者主要介绍了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如何把这一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坚持并逐渐热爱阅读;笔者将阅读的学习习惯分为初读和再读两部分,在初读过程中,笔者通过表格,分别介绍了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各项活动。在再读过程中,笔者依托元认知理论,帮助学生建构再读活动,教师从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学生从学会阅读变为从阅读中学习。关键
2、词:整本书阅读,阅读兴趣,阅读动机,阅读习惯,元认知。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被正式歹U入语文课程内容,整本书阅读区别于片段阅读,其阅读内容更多、阅读任务更重。整本书阅读既有横向的延伸,要求学生从整体把握书的内容,又有纵向深入,要求学生在了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情感等深层内涵。整本书阅读要求高、任务重,但是安排的课时却很少。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如何将这一兴趣转化为学生持续的行为?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一、激发阅读兴趣,发生阅读行为1 .围绕小语教材中快乐读书吧精选读物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阅读逐渐成为语文教
3、学中的重中之重。除了课内的阅读任务,还加入了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这些任务,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了快乐读书吧”这一模块。以“快乐读书吧”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因此快乐读书吧成为了课内外阅读联系的纽带,是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但是课程指导中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课时安排较少,平均每学期只安排4个课时,那么如何利用这4课时,充分发挥出快乐阅读吧的作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就成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想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就需要由教师在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读物中,精选出1或2本,师生共读,在共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阅读需求。那么精选读物的
4、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该读物要与课文内容有相似、相1/2同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读物与课文的联系,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教师应当在以该水平为标准的最近发展区中,选取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同、人物品质相似的课外读物,当读物与课本建立起联系后,学生就会产生对该读物的好奇心,激起阅读兴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中推荐了小英雄雨来一书,该书与本书中第二单元革命烈士主题有相同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在第二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小英雄雨来的阅读兴趣;其次,选取便于学生与生活产生联系的读物,一本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可以让学生迅速代入其中,激发学生对读物中人物的
5、同理心,产生有意想象,并最终转化为对该读物的兴趣,如小英雄雨来一书中的主人公雨来,与学生的年龄相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我与雨来的生活对比入手,让学生们在阅读雨来故事的同时,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们两个有哪些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由此引发有意想象;最后,教师选取的读物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故事性,故事性强的读物更便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2 .依托导读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主要落实到两类课型:一是导入课,二是分享课。导入课安排在学生阅读前,其主要目的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导入课的设置也需要形式多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产
6、生对阅读的期待。3 .依托分享课强化学生阅读动机除了阅读前的导入课,阅读中和阅读后的分享课同样重要,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分享,提出自己对读物的理解、疑惑,带着这份思考继续后续的阅读。也可以在阅读后分享,比如: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最喜爱的情节,也可以将这本书与同类型的其他书进行联想比较,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通过集体分享,发现更多好的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内容。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将读物中的内容内化,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并通过语言将其带入自己的理解、思考重新表达出来。通过集体分享,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思考读物的内容,更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
7、升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然后将这一满足感转化为阅读需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把阅读的外在推动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二、创造阅读需求,养成阅读习惯1 .安排阅读任务受传媒介质的影响,视频和图片成为现在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所以对比手机游戏和电视节目,阅读是一件不那么快乐的事,教师虽然使用各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进行阅读,但依旧难以将这一兴趣转化为持续的内驱力。想要将兴趣转化为内在驱动力,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其主导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读学情,为读物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寻找答案,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创造学生的阅读需求,
8、让学生由带着兴趣读书变成带着问题读书,增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将外在驱动力逐步转化为内驱力。且教师在学生阅读初期,可以与学生一同制定阅读计划,比如要求学生完成每日阅读任务、布置阅读内容相关思考作业,引导学生梳理书中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梳理,在这一持续性的过程中,教师“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渐体会到阅读的兴趣、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然后再逐渐发展成为自觉的阅读习惯。2 .设立奖励机制与安排学生阅读任务相辅相成的另一环节,就是设立阅读奖励机制。受图片、视频等其他传媒介质的影响,多数学生在开始阅读以后,会逐渐降
9、低阅读的兴趣,此时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读书的热情也会逐渐降低,这时候,教师不仅要创造学生的阅读需求,还需要设置合理的奖励机制。关于阅读的奖励机制,不同老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老师认为阅读的奖励机制可能会把阅读这一丰富内心、提高素养的文艺活动变成有功利性的活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现实因素,如上文所说在阅读的最开始,学生缺少阅读的内驱力,接受信息方式的转变、难度的增大都会导致学生放弃阅读,所以奖励机制的存在是必要的,在学生缺少内驱力的阶段,就突出了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除了强制性的要求,教师还应该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然后逐渐将外在诱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那么
10、我们应当如何设立奖励机制,才能尽量减少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并且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呢?笔者在班级中设立了等级评价机制:将学生通过学生的阅读内容、阅读数量将划分成学生、硕士、博士三个等级,通过印章、奖状、奖牌这些具体可实施的奖励措施,激励学生阅读。并且结合班级内的超市,设立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为了避免过于功利化,奖品设置为教材中推荐的书籍、名著;并通过书籍的数量、篇幅来区分奖项的大小。三、培养学生阅读时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时的学习习惯,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沉浸在阅读中,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思考,体会阅读带来的情感体验。四、在元认知背景下进行阅读整本书背景
11、下的阅读,除了要培养阅读的习惯和阅读时的习惯,还需要养成透过元认知进行阅读的习惯。透过元认知进行阅读主要出现在阅读的再读环节,这也就要求学生对阅读过的书籍进行二次、多次阅读。为什么元认知阅读不能出现在初读阶段呢?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不光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同时有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剂,在初读时,学生还没有对阅读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和建构,初读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内容、体会情感,此时可能会有适量的思考、但是还没有对整本书进行整体建构,还不能站在山顶俯瞰风景,所以透过元认知阅读主要出现在阅读的再读环节。经过初读,学生已经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并且对整本书的结构有了认知,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提取书中关键信息、建立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寻找书中信息与学生的关系、将信息融入到生活实践中等方,指导学生站在元认知的角度上,加深对书籍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尝试将书籍中的知识带入到生活事件中。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发挥一本书的价值。结语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是一件必要、且带有使命感、责任感的事,教师则要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由不爱阅读变得热爱阅读,由不会阅读到学会阅读,最终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