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科学小品创作再考察.docx
《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科学小品创作再考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科学小品创作再考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科学小品创作再考察【摘要】20世纪30年代,科学小品作为文学与科学相互渗透的一种特殊文体应运而生,它是科学化、大众化、革命化三者交汇的产物,可视为左翼知识分子在城市文化斗争中的一次创新性尝试。在创作动机上,科学小品反映了左翼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转变,即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在创作风格上,科学小品既有嬉笑怒骂的讽刺,又有辩证唯物的剖析,深化了左翼作品创作的内容和手段;在价值归宿上,科学小品将视角从日常琐碎转向社会整体,巧妙地将个人的生存斗争转喻为宏大的社会革命。总的来讲,科学小品成功地将科学与革命的主题结合起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缩影。【关键词】科学;
2、革命;左翼;日常;大众化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共文化战线上的一项重要实践,而科学小品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产物。1934年9月,陈望道在太白创刊号上首次提出“科学小品”这一概念,并设立专栏。随后,李公朴主编的读书生活亦开始刊载科学小品,标志这一文体创作的初步自觉。科学小品的主要作者既有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周建人、刘薰宇、贾祖璋、顾均正、高士其等,也有专注社会科学研究的艾思奇、柳混、曹伯韩等。自1934年起,关于科学小品的热议期持续了近3年,在创作思路、方法、归宿以及成果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材料。既往研究多从文学和教育视角解读这一现象,较少从左翼文化斗争以及革命话语形成视角去分析,未能揭示其
3、背后所连接的科学与革命的主题。科学小品既是五四运动以来科学启蒙浪潮中的一个产物,也是左翼知识分子传播革命话语的一种载体。尤其在大革命浪潮退却后,如何在城市中展开新的启蒙,保持个体的批判性,从而激发新的革命斗争,是这一时期左翼知识分子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考察科学小品的发展历程可以管窥这一答案。一从“化大众”走向“大众化”:科学小品的兴起缘由科学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各方论战中,科学似乎成为新的价值权威和社会理想。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发觉“中国的劳动民众还过着中世纪式的文化生活。说书,演义,小唱,西洋镜,连环图画,草台班的野蛮戏和文明戏到处都是。换言之,科学并未
4、与中国的底层多数结合,广大民众对于现代生活的烦闷和困扰只能通过传统的方式寻求释然。在此背景下,政学两界展开了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科学出现了社会化、大众化、实践化的转向。1932年,部分职业科学家、教育家在国民政府的助力下发起了中国科学化运动,它与近代以来的“科学救国”思潮一脉相承。与此同时,以陶行知为代表的左翼群体也掀起了“科学下嫁”运动,即将科学“下嫁”给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和稍微识字的少年儿童。两者在对待大众的态度上有明显区别:前者认为“我们眼前的问题是社会的贫陋与人民的愚拙;后者则认为普及教育要依靠民众,“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师”。随后,针对国民党推行的文化专制和读经复古逆流,左翼知识
5、分子发起了大众语运动,旨在创造出能够使大众表达思想、情感以及行动的符号。正是在这两场运动的交汇处,科学小品成为左翼知识分子推动知识大众化的一个工具。以上是科学小品出现的思想背景。除此之外,科学小品的风行也有其社会基础。随着近代产业的发展,城市中的小知识分子、青年擘生、店员职工、识字劳工逐渐成长起来。当时在报刊业发达的上海,大概有二三十万职员,人数居全国第一,他们既有获取知识的需求,也有表达思想的冲动,不过这一群体的阅读和创作能力毕竟有限。就阅读来讲,不少人困顿于生存竞争,购买力薄弱,很难去读大部头的科学书籍,只能在“报屁股”中求得知识,加之生活的疲劳枯燥,“有趣”成为其阅读的主要动力。就创作来
6、讲,城乡间小知识分子的经济状况波动频繁,不易形成安定的心境。再加上时事变化极快,无暇精雕细琢形成鸿篇巨制。相比之下,小品文不拘格式、明快有趣,既便于有感而发,又能快速捕捉信息,自然成为阅读和创作的首选。在此背景下,科学+小品文的形式应运而生,搭起了科学走向大众的阶梯。不过,科学小品毕竟是文学与科学相互渗透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边缘文体,它在写作规则、功能定位上还有一些争议,尤其是在散文的审美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上受到不少质疑,左翼知识分子对于这些批评均作出了有力的回应。首先,左翼知识分子批判了闲适论调,以科学赋予小品文战斗性。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作家认为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用轻松的
7、娓语笔调抒发作者心境,抚慰读者焦虑。而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针锋相对地提出“匕首”“投枪”式的小品文。小品文“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在左翼看来帮闲文学或许能缓解大众精神的困窘,但对现实的困窘只能闭上眼睛,因此小品文既要言志更要载道,它应成为大众进行生存斗争的一种武器,满足读者对于各种知识的迫切需求。于是科学就成为小品文开拓内容的重要方向,左翼利用科学小品进行思想启蒙和社会批评,与各种超逸闲适的创作格调相抗衡。其次,左翼知识分子降低了阅读门槛,以小品文增进科学通俗性。已被左联开除的周毓英十分反对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他认为科学重理智,文学重
8、情感,二者不可直接联系。还有人指责科学小品将科学讲得太过浅薄、朦胧,损坏了理论的系统性。左翼知识分子还试图从具象的历史过程和抽象的认识论层面来阐释科学与文学的紧密关系。不过论证该体裁的合理性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的需求中,华道一指出目前中国科学不发达的一大原因就是这类书籍过于枯燥繁复,即使有志科学的青年也很难读下去,而“科学小品在教育大众上的最大任务,第一在引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在左翼看来科学小品的创作初衷就是要摆脱晦涩的理论体系,对大众的日常进行科学解答。柳凝也从两个方面对科学小品的写作提出要求:形式上,要放弃烦琐枯燥的专业术语,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表达,可以借鉴评书、唱本、连环画之类的民俗形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世纪 30 年代 左翼 科学 小品 创作 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