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docx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张佳;袁旭潮;伐睹;翊虹;辘燕;穆恒【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从中医、西医两方面阐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总结得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明显的优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大大的提高疗效,明显减少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FD具有绝对优势的方法,值得推荐临床使用。【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6(035)009【总页数】2页(P664-665)【关键词】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药【作者】张传袁旭朝;优睹;三三I;辘燕;穆恒【作者单位】712000陕西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12000陕西咸阳,
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12000陕西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12000陕西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一科;712000陕西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一科;712000陕西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一科【正文语种】中文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1.DySPePSia,FD)是一种以非器质性、多呈慢性表现、反复或持续性发作、以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不适、食少纳呆、暧气呃逆、恶心呕吐、泛酸烧心、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多在4周以上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目前,FD发病率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显著,长期治疗后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成为当今
3、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FD的患病率与年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家庭文化经济背景等均有关联,尤以目前较受关注的幽门螺旋杆菌(HP)对其影响甚是显著,柳一村等报道,HP感染可以引起多种消化系统疾病1。1.1 传统医学中医学虽然没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病名,但根据FD的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确定FD对应的中医病名为“痞满”和“胃院痛”。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所说,“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等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
4、分析:中虚不运,所谓“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一.入五脏则瞋满闭塞”2。肠胃易感外邪,使邪留其中,致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再加上脾胃素虚,脾失健运,胃院受纳腐熟功能受损,则出现纳呆、痞满、餐后益甚等证。气滞不行,该病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密切相关,正如叶天土所说,“凡醒胃必先制肝”3。肝主疏泄,若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则胃气通降,木郁、土壅疏解,全身气机调畅。然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郁土壅,肝胃不和,则出现痞满胀痛,时发时止,暧气呃逆,肠鸣腹泻,大便先干后稀等症状。最后兼证较多,虽然脾胃虚弱是其发病基础,肝郁为其致病条件,但病程日久,亦可致痰
5、饮、血瘀、湿热等病理产物。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洁),平素喜嗜冷饮,易使中焦受损,难化水谷精微,反生湿浊,阻碍气机,故生痰饮,出现嘈杂、痞满、胃痛、恶心呕吐、泄泻等不适;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久病入络,出现血瘀滞不行;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湿郁日久化热,故湿热郁滞。1.2 现代医学西医学认为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肠动力障碍、胃扩张的内脏高敏感性、胃容受性舒张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4。罗马川共识将FD分为两种亚型:一是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的类型,其临床症状为上腹痛伴烧心、反酸等;二是以餐后不适为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功能 消化不良 中西医结合 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