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青岛版《探索地球》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青岛版《探索地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青岛版《探索地球》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年级青岛版探索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本信息。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和相关证据。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观察模型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和交流表达的能力。经历对地球相关知识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地球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本知识,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熟悉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如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等。2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思维转变和科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建立起地球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尤其是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的卫星图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故事动画(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古代天圆地方说的相关画面等)、地球仪演示动画、海陆分布图片和视频(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全貌图,海浪冲击海岸、帆船航行在海洋上的视频等)。3 .地球仪、世界地图、相关资料卡片(包含地球大小数据、人类探索地球的故事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3、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从太空拍摄的地球视频,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丽景象,蓝色的海洋、白色的云层和绿色的陆地交织在一起。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的地球,那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的样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一探索地球。2.展示一些古代关于地球形状的想象图,如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图和古希腊的“地球是圆盘状”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好奇古人的想法与现代认知有何不同。(二)讲授新课(20分钟)1.地球的形状(结合历史故事和现代证据讲解)古代的认识:讲解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观点,如“天圆地方”说,古人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
4、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察范围内,大地看起来是平坦无垠的。同时介绍古希腊学者提出的地球是球形的猜想,如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形等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近代探索: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通过动画展示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沿着一个方向航行,最终又回到西班牙的路线。强调这次航行是人类首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证据:展示地球的卫星图片,从太空直接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星球。讲解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航天探测等)为我们确定地球形状提供了更精确的证据。2.地球的大小(结合数据和地球仪讲解)介绍地球的半径、周长、表面积等数据,通过与学生熟悉的物体或距离进行对比,让他们对
5、地球的大小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篮球,那么这个篮球的半径就非常大了。在地球仪上指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纬线和经线,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大小相关的概念在地球模型上的体现。3.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结合地球仪和世界地图讲解)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说出看到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讲解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所以从太空中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介绍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名称和大致位置,在世界地图上指出它们的轮廓和相对位置,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三)课堂活动(15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索地球 四年级 青岛 探索 地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