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北魏均田令中的桑田.docx
《再论北魏均田令中的桑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北魏均田令中的桑田.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再论北魏均田令中的桑田摘要:作为农田形态的桑田最迟在秦代已经出现。齐民要术的记载反映出桑粮间作是北朝桑树栽培中较为常见的做法,而北魏均田令中关于桑田的规定与齐民要术所记载的桑粮间作技术一致,均田令中的桑田应该也是采用桑粮间作的农田。北魏将桑田定为世业主要因植桑给农田带来的附加价值,最初并不一定涉及土地所有权问题。但有关桑田的规定仍然夹杂有政治和社会因素的考量,它既是政府向豪强地主妥协的产物,同时也有限制大土地所有制的意图。桑田问题本身是一个农艺问题,而北魏均田令的规定在事实上造成了桑田与露田、麻田土地权利有别,可能正是在均田令实施过程中,桑田逐渐失去了其作为桑粮间作农田的最初含义。隋唐田令已废
2、弃桑田名义,只要求民户的植桑数量达到标准,对栽种方式并不做要求,但受此前农业实践的影响,当时桑粮间作仍较普遍。宋元以后,由于要充分利用农田殖谷及桑树品种的改变,桑粮间作明显萎缩。关维词:桑田;均田令;齐民要术;桑粮间作北魏均田法令中关于桑田的规定曾引发争议,有学者默认桑田徒有桑的名义,其实只与土地权利有关,也有学者仔细探讨了桑田是否用于种桑及桑树的栽种密度问题。魏书食货志载北魏均田令规定授给每个男丁的20亩桑田必须“种桑五十树”,但这50棵桑树是种在20亩桑田上还是每亩桑田种50棵,却表述得不很明确。王仲堂、宫崎市定等支持后说,并据通典田制下摘录的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令推测北魏均田令脱落了
3、“每亩”二字;唐长孺等则主前说,且认为开元二十五年令中的“每亩”为衍文。后来李伯重试图从农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他根据齐民要术桑苗成熟后移栽“率十步一树”,判定北魏每亩桑田只能种桑树23株,而盛唐长江下游地区的专业桑园大约是每亩种桑50株,北魏均田令与唐开元田令中的差异是因华北和长江下游种桑情况不同造成的。韩昇不赞同李伯重的方法,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农艺问题,并指出北魏法令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在现实中,桑田必须首先用于保证农业生产,并不一定是种桑的田地。杨际平赞同齐民要术时代北方每亩约植桑2.4株,但他同样认为北魏均田令中的桑田含义比较广泛,不必确指种桑之田。也就是说,学界关于桑田有不一定用于种桑
4、,以及每亩种桑50棵,20亩共种桑50棵等三种说法。对于桑田的探讨大多依附于对均田制的研究,随着对古代土地制度问题的讨论逐渐沉寂,桑田问题在近一二十年来已经很少有人涉及。由于近年公布的里耶秦简中的一则材料提到了桑田,故笔者拟就这一问题继续做些探讨。一桑地、桑田与桑粮间作里耶秦简第9层的资料中有一条涉及桑田的简文:出五年三月庚寅朔丙辰,贰春乡兹爰书:南里寡妇愁自言谒(垦)草田故菜(桑)地百廿步,在故步北,恒以为菜(桑)田。三月丙辰,贰春乡兹敢言之,上。敢言之。/讪手。9-14(里耶秦简博物馆等编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79页。)这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迁陵县贰春
5、乡南里的寡妇愁请求登记垦种的半亩农田,贰春乡吏兹记录的爰书。简文中的桑田是秦代政府登记的农田类型,尽管没有具体谈到桑田的形态特征,但可以确定这里的桑田并非泛指种植桑树与农作物的田地。同时,这条简文中存在新垦桑田与旧桑地的对照,说明秦代桑田与桑地的区分是明确的。中国栽种桑树的历史很早,在甲骨卜辞中已经有植桑的记载,秦代迁陵县桑地中的桑树应该主要出自人工栽培,而桑地又不同于桑田,可见这里的桑田应该也不同于后世用于指专门植桑之田。“田”的含义在秦汉时期较“地”要狭窄。汉刘熙释名释地称:“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
6、年版,第25页。)许慎说文解字田部:“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形。口十,阡陌之制也。”(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94页。)据此推断,简文中的桑地应该是全部用于植桑的土地,属专业桑园,而桑田则可能在植桑之外,还包含粮谷作物的种植。从古农学的角度进行验证,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有“种桑法”,其内容为:“五月取棋著水中,即以手溃之,以水灌洗,取子阴干。治肥田十亩,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亩以黍、棋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桑至
7、春生。一亩食三箔蚕。”(万国鼎辑释:氾胜之书辑释,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66-167页。)引起笔者注意的是,这里提到了桑与黍的合种。每亩用三升黍子与三升棋子混合播种,黍子和棋子一起发芽出苗,等到黍成熟时,桑苗正好跟黍子一样高,这时平地面将桑苗和黍子一起割下来,第二年春天新的桑苗就会从根上发出来。万国鼎指出,这种种桑法“就是现在所谓截干法,的确可以使次年苗木的生长迅速旺盛”,而“用黍和桑混合播种,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多得一季农作物收获的利益,而且可以藉此防止桑苗地里杂草的生长,节省除草的人工”。(万国鼎辑释:氾胜之书辑释,第168页。)由此可见,汉代种桑时可同时种植粮食作物。不过,这里黍子
8、是与棋子同时播种,因为桑树可以存活多年,而种黍需要每年播种,如只是在桑树播种的第一年多收一季粮谷,其实谈不上桑田与桑地的区别。氾胜之书原书已佚,其“种桑法”是因为附录于齐民要术卷五种桑、柘第四十五而得以保存。将之与齐民要术中种植桑树的方法进行对照,可以发现这条“种桑法”其实只是培育桑苗的方法,在这之后,桑苗还需要经过两次移栽才能固定下来。“明年正月,移而栽之,率五尺一根”,两年后“大如臂许,正月中移之,率十步一树”。而之所以要移栽两次,则与桑间要间作粮食作物有关。齐民要术中关于种桑还记载有一种截取压条苗来移栽的方法,并指出“截取而种之”时,“住宅上及园畔者,固宜即定;其田中种者,亦如种棋法,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魏 均田 中的 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