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散到统一:中共军队后勤工作的转变与调整(1945—1949).docx
《从分散到统一:中共军队后勤工作的转变与调整(1945—194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分散到统一:中共军队后勤工作的转变与调整(1945—1949).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分散到统一:中共军队后勤工作的转变与调整(19451949)【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因主要实行游击战,中共军队后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独立分散的特征。抗战胜利后,内战再次爆发,大规模运动战的出现使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波及范围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战争消耗也随之与日俱增,迫切需要大量物资的补给、大范围人力的组织,原来的后勤供应体系已无法适应,必须进行转变和调整。要使分散原始的农村经济供给大兵团作战成为现实,一方面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建立合乎需要的后勤体系。在充分动员民众和完善组织体系的情况下,中共军队后勤工作逐步走向统一,最终在解放戟争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关键词】中
2、共;游击战;运动战;后勤工作抗战胜利后不久,由于在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国家发展方向等问题上的根本矛盾,国共两党由局部冲突发展到全面内战。中共军队开始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过渡,这不仅需要调整军队的作战方式,而且也要求后勤工作随之发生转变。然而后勤工作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时间的逐步调整。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转换过程之迅速,出乎了中共的预期,使得后勤工作在战争初期没能很好地适应战争的需要。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中共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最终形成了一套与大兵团运动战相适应的后勤工作体系。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后勤工作,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对某一根据地或是某一地域的后勤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或是围
3、绕某一战役对其后勤工作展开论述,而缺乏对后勤工作转变与调整的整体考察。本文以后勤工作如何适应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为中心,探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后勤工作,以期深化对解放战争史的研究。一、运动战对后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无视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肆意发动内战。为了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共军队被迫实行以运动战为主的自卫作战。这就要求后勤部门要及时将大量的物资和支前民工送达战场前线。原来的在抗战时期形成的后勤工作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要求,从而必须作出适应形势变化的转变与调整。中共军队在抗战时期形成了一套适应当时需要的后勤工作体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面临“没有巩固的后方,
4、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没有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的困境,为在敌后实现生存与发展,中共军队充分发挥游击战的优势,独立自给、自筹自供成为后勤工作的重要方针。经过抗战时期的积极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部队无论是在兵员数量上还是在实力上都已完全具备与国民党军进行运动战的条件和能力。为实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意图,运动战取代游击战成为中共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与游击战不同的是,运动战的出现使战场规模迅速扩大、战斗空间逐步集中、战争的机动性增强,这导致战争的物资消耗急剧增加。而这一系列新的战争特点的出现,不可避免会对中共军队的后勤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首先,需为部队提供大量且更加多样的作战物资。“军队是由
5、人员、马匹、武器组成的,三者不可缺一,这些组成部分都须要物质的不断补给。”物资是军队行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物资保证,要取得战斗胜利是不可能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因受限于自身军事实力,主要实行游击战,往往战场不固定、作战持续时间短、作战规模较小。有些战略区即使有二三十万人,但集中作战的往往只是两三万人,即使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在一个地点作战的,只有十多个团”。参战人员少、作战区域相对固定在较小的空间,使得八路军的后勤保障长期处于“分散经营”的小后勤状态,物资收集的办法主要是就地取用和取之于敌。“八路军在武器弹药、军用器材方面的缴获,一般的均为全国之冠,而解决了八路军本身部分的困难。”以山
6、东地区为例,自1937年9月起,山东各地抗日武装建立后,”武器、弹药主要是靠从民间收集,或从敌人手中夺取”。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也曾指出:“游击战争,应当夺取敌人的武器资材,供给自己。”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中共部队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指引下,参战人数日益增多,战役规模由小到大,物资消耗、人员伤亡明显增加,后勤保障任务日趋繁重。仅从粮食、弹药来看,在1946年12月的鲁南战役时,参战部队人数仅有7.5万人,前方民工12.3万人,合计总人数19.8万人,每日需要粮食数量为49.5万斤。而到淮海战役时,参战人数已达40万人,前方民工14万人,总合计54万人,每日需要粮食数量已
7、达到135万斤。在弹药消耗方面,鲁南战役炮弹消耗0.6万发,子弹31万发,手榴弹0.8万枚。淮海战役时炮弹已达到72万发,子弹2060万发,手榴弹40万枚。通过对这两次战役物资消耗的比较可以发现,随着战争规模的逐步扩大,物资需求也随之增加,仅仅依靠就地供应显然不足以应付,这便产生了供求之间的巨大矛盾。此外,在保障内容上,以往作战,武器弹药等主要靠部队取之于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共部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以及炮兵、特种兵等技术兵种在各野战军中相继建立,需要后勤供应的物资趋于多样化,单纯依靠缴获已无法满足部队的作战需求。因此,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作战对后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满足前线的战略物资
8、需要,将成为直接影响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其次,需组织和调动大量人力。抗战时期,中共部队因主要实行游击战,作战规模小,行动灵活,”可以到处打游击,可以到处就食”,对人力组织动员规模的需求较小。即便固定在某一区域采取军事行动,因参战人数少,只要根据事先的部署预备妥当,就可基本满足部队需求。百团大战时,晋察冀军区供给部根据战役部署,“在正太路沿线储备粮食150万斤,马料25万斤,马草60万斤,分散选点,隐蔽储存,保障了军区部队2万余人的作战需要”。即使没有提前储备,也可依靠就地补给来解决部队的给养供应。在敌后频繁的反“扫荡”作战中,由于战斗的突发性,经常来不及做好后勤准备,部队就已经开始行动,在无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散 统一 中共 军队 后勤工作 转变 调整 1945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