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控制.ppt
《传染病预防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 1、传染病定义:、传染病定义:l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l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2、、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1)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2)有传染性、可以传播。3)传染病的发生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4)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性:流行性、 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5)人体感染传染病后,能产生针对病 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2、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的特点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新的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且不断发展的过程。 l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
3、群。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一一)传染源传染源1、病人作为传染源l传染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l传染病的病程经过,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l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患者需要隔离多长时间(隔离期)的重要依据。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最早的临床症状这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根据潜伏期可以推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并依此追踪传染源。根据潜伏期长短
4、,可决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检疫期限按最长潜伏期确定。根据潜伏期可确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的应急接种时间。接触者在最长潜伏期内没有新病例发生,可以作为疫源地消灭的依据之一。实施某项干预措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观察,如发病人数下降,提示该项干预有效。 2、 动物作为人类传染病传染源的重要性,取决于人们与受染动物的接触机会、接触的密切程度、是否存在传播该病的适宜条件,以及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密度、动物的年龄、携带病原体时间长短等。 l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至入侵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或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直接接触进人易感者体内的过程。空气
5、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接触传播。1、空气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易于实现,传播范围广泛,易感者 中常发生续发病例。 常见冬春季节发病升高。 儿童多发。 流行的发生常与居住拥挤、人群聚集、易感 者比例高等因素有关。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2、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 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均有饮用同一水源史;除哺乳婴儿外,各种年龄、性别、职业者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更多;如水源被一次性大量污染,可致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停止供水或水源经净化、消毒后,爆发、流行即可平息;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饮水传播发生的病例的临床症状较轻。 3、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
6、学特征为: 患者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病例的季节性、地区性及职业性分布特点,均与疫水接触机会有关,下水的季节(雨季、水产品收获时)多见、易与疫水接触的年龄(青、壮年)、性别(男性)、职业(农民、渔民)、地区(水网地区)多见,特别是洪水灾害后易发生爆发、流行;如大量人群进入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可发生爆发、流行;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病例的发生。4、经食物传播流行病学特征患者都有食用被污染食物的暴露史,不吃者不发病;如一次污染大量食物,在进餐者中可引起爆发、流行,潜伏期短者,临床症状较重;停止供应该污染食物后,爆发流行即可终止;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一般不会形成慢性流行,如果食物多次被污染
7、,流行也可持续较长时间。 5、 间接接触传播流行病学特征为:病例以散发为主,很少造成流行;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多见;通过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这类疾病的传播。6、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例呈现一定的地区性分布特点,病例的地区分布与媒介节肢动物分布一致;病例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其发病率高低与媒介节肢动物消长、活动季节一致;病例分布有明显的职业、年龄特点,多见于从事特殊职业人群的成年、男性多见;一般没有直接人传人的现象。l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l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人
8、群中每个个体的免疫水平、易感个体(或免疫个体)所占的比例以及人群一般健康水平。l人群易感水平可以用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l计划免疫 l传染病流行 l隐性感染 l具有免疫力的人口大量迁入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2、使人群易感性增高的主要因素:l新出生婴儿增加 l易感人口的大量迁入 l免疫人口的免疫力自然消退 l免疫人口大量死亡 1、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降低人群易感性 l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学生每日晨检报表学生每日晨检报表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报告班级: 晨检负责人: 一、晨检统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预防 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