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四项检测的意义及临床应用场景.docx
《血栓四项检测的意义及临床应用场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栓四项检测的意义及临床应用场景.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血栓四项检测的意义及临床应用场景1、血栓的危害根据WHO发布的全球卫生估计报告,当前的全球十大死因中,血栓是全球前3位的致死性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WOrIdHea1.thStatiStiCS2019)。近30年来血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1%,远超过肿痛、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造成的死亡,是危害健康的“第一杀手”(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O死亡人数(S万)3造染性疾痣传伤富(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实况报道)血栓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第一次发生血栓即可死亡。首发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为25乐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甚至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等一切指标正常,它就像是
2、游走在血管中的幽灵,起病隐匿,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2、血栓与血液系统血栓即血液的局部凝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通常被称为血凝块。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一且血管内膜破损、血液成分或血流异常时,都可能导致血栓(胡豫等,2016)O血栓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人体血液系统中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凝血系统能够不断激活凝血醉原形成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聚集血小板形成血凝块堵住血管破损的位置。抗凝系统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体液抗凝系统共同完成的抗凝作用,通过抑制
3、多种活化后的凝血因子进而阻碍纤维蛋白原转化形成纤维蛋白,动态拮抗凝血系统。抗凝系统与凝血系统在体内的动态平衡保障了机体的止血和血液通畅。纤溶系统则是分解液化血液凝固中形成的纤维蛋白的过程,通过内外激活剂活化纤溶筋原转变形成纤溶前进而达到溶栓的目的,是体内凝血期间保持微血管通畅且维持止血的关键。一旦抗凝系统异常或血管内皮损害导致纤溶系统不足以溶解血栓时,血栓可能会在血管中积累,甚至脱落下来进入动脉或静脉循环堵塞血管,从而引发血栓性疾病。按照血栓的发生位置,主要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种(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动脉血栓常发生在心、脑血管中,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较高。临床数据显示:80%的心脑
4、血管疾病的病因在于血管中形成的血栓。静脉血栓栓塞(VTE)则通常发生在腿部和肺部,其发生率远高于动脉血栓(两者比例可达4:D。3、血栓四项检测的意义目前的凝血常规项目属于血栓形成后的被动监测、晚期筛查项目,对血栓前状态(PTS)不敏感,且不能第一时间反馈溶栓治疗的效果。实际上,当机体处于PTS时,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已发生改变。因此,当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纤溶因子及血液粘度发生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征或者释放的某些产物都可以作为PTS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的水解产物,是纤溶过程的一个特异性标志物,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e)诊断、深静脉栓
5、塞(DVT)评估的共识中均有提及。应用血栓四项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弥补了凝血常规筛查试验的短板,能够第一时间、更敏感可靠地反馈PTS、术后血栓与出血、血管内皮系统损伤等情况,明确病因,开展针对性治疗。忏舞堂门窿W产的(FDP)Ddiner1f*AWM*9J凝血薛抗凝血酶TAT凝血的生成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抗凝血脑是体液抗凝系统的重要物质,约占整个抗凝系统的70%。TAT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在凝血启动早期就产生,是凝血系统激活的分子标志物,提示凝血酶活化,血栓开始形成。因此,TAT检测可以早期预测血栓的形成,能作为PTS/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r1.DIe)的标志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栓 四项 检测 意义 临床 应用 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