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及治疗用噬菌体质量标准专家共识.docx
《预防及治疗用噬菌体质量标准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及治疗用噬菌体质量标准专家共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预防及治疗用噬菌体质量标准专家共识摘要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重大挑战,噬菌体疗法作为细菌感染治疗的替补疗法,近年来重新得到医生、研究者和产业界的重视。噬菌体是特异性感染细菌的一类病毒。噬菌体疗法可以精准靶向并清除病原菌而不破坏自然环境微生态及人体正常菌群。由于噬菌体的活病毒属性、杀菌特异性等特征,使得噬菌体的药学、非临床和临床研究有别于传统药物。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相关规范和指南,限制了噬菌体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为此,基于国内外前期噬菌体治疗临床研究的经验,并参考噬菌体治疗相关文献报道,组织噬菌体基础研究、临床、药学等领域专家,起草了本共识。对入库噬菌体的来源、噬菌体宿主、入库噬
2、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入库噬菌体的包装与标识提出要求,旨在规范应用型噬菌体的标准,并满足噬菌体库的共享需求,加速推动噬菌体的研究、转化及应用。关键词:噬菌体;预防及治疗;质量标准:专家共识愈来愈严重的细菌耐药性给全球公共卫生造成r巨大威胁。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耐药性细菌监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研发上市全新类型抗微生物药物是国家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噬菌体是一类能特异性感染细菌的病毒。裂解性噬菌体通过吸附、侵入、增殖、装配及彻底裂解细菌释放出大量子
3、代噬菌体从而完成其生命周期,并最终裂解宿主菌。噬菌体疗法是通过裂解性噬菌体靶向裂解病原菌从而治疗细菌性感染。实际上,噬菌体治疗的历史早于抗生素,直至现在噬菌体疗法在格鲁吉亚、波兰等少数国家仍在广泛使用。噬菌体兼具种类多样性和宿主专一性,噬菌体治疗仅靶向清除特定病原菌而不破坏人体正常菌群。因此,在全球细菌耐药口益严重的背景下,噬菌体疗法乂被重新寄予厚望。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全球抗菌药物研发中处于一至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的和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分别有77条和217条,其中噬菌体(及其衍生物)分别为9条和28条。在后抗生素时代,世界各国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将噬菌体疗法列为应对耐药菌感染的
4、替补策略之一,并不断布局及推进噬菌体治疗的临床应用及转化。噬菌体专一性强、裂解谱窄这一特性在噬菌体治疗及预防应用中是把双刃剑,其优势在于与大多数抗生素相比,噬菌体治疗可以靶向清除病原菌而不破坏正常微生物菌群;劣势在于狭窄的宿主裂解谱限制了其临床使用的匹配性及快速可及性。由于临床感染流行菌株随时间、地域、医院类型等条件的影响而呈高度多样性,选配能裂解.目标病原菌的噬菌体成为成功开展噬菌体临床应用的首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大容量、多样性的噬菌体储备库。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开源的噬菌体库,但总体规模较小,且现有大多数噬菌体库中的噬菌体信息不完整,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除了少数主要为研究提供噬菌体的机构,如
5、TCC(https:/www.atcc.org)和NCTC(https:/ww.phe-cu1.turcco1.1.edions.org.uk)等能够提供详细的噬菌体及其宿主菌信息以外,绝大多数噬菌体库并没有提供足够可以共享的信息。国际一些噬菌体研究机构或者公司,如AdaPtiVCPhageTherapeutics(APT)(),TheFe1.ixd,H6re1.IeReferenceCenterforBacteria1.Viruses(https:/WWw.phage,u1.ava1.ca),TheBacteriophageBankofKorea(http:/www.phagebank.or
6、.kr/intro/eng_intro.jsp),1.eibnizInstitute-DSMZ(GermanCo1.1.ectionofMicroorganismsandCe1.1Cu1.tures)(https:/ww.dsmz.de),Hatfu1.1.1.abPhageCo1.1.ection(https:/phagesdb.org或http:/wvw.hatfu1.1.,orgseaphages)等,在公开噬菌体库信息时,大部分只公布了噬菌体与其对应的种属细菌,很少有噬菌体及宿主菌的具体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噬菌体目录网站(PhageDirectory,https:/phage,direc
7、tory),该网站通过发布与噬菌体相关的信息,并使噬菌体的需求机构(主要用于治疗)与拥有噬菌体库的机构建立联系,旨在建立一个可以进行噬菌体共享的联络平台。我国也先后成立了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国际噬菌体研究中心、国际噬菌体药物研究中心、中英噬菌体工程联合实验室和国际噬菌体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噬菌体研究中心或研发机构,但绝大多数亦未公布其拥有噬菌体的具体信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噬菌体治疗及预防使用,满足噬菌体研究的科研需求、实现噬菌体资源共享,由中国噬菌体研窕联盟、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噬菌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噬菌体基础研究、临床、药学等领域专家,对
8、噬菌体的来源、宿主、生物学特性(形态、复制能力、PH值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基因组特征)及入库噬菌体的包装与标识等提出建议,旨在形成共识,推进噬菌体治疗的临床应用及转化。1 入库噬菌体的来源1.1 天然噬菌体据估计,生物圈中有1031数量级的噬菌体颗粒,广泛分布于人们生活周围的土壤、水体、空气、动植物、饮用水、食品等环境中。目前很多噬菌体库中的噬菌体均为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的噬菌体。利用已知的宿主菌从自然环境分离得到的噬菌体均为天然噬菌体,天然噬菌体的具体分离纯化方法见附件】(天然噬菌体分离纯化流程)及相关参考文献13,15。入库用天然噬菌体要注明分离地域、分离时间、分离环境、宿主菌的来源、季节等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防 治疗 噬菌体 质量标准 专家 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