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一)大力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结合电力系统运行和新能源开发需求,全面推广新能源+储能”,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深度融合,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新增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按照规定比例配置储能设施,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优先通过集中式独立储能共享容量方式满足储能配置要求。对于不具备配建储能电站条件的光伏项目,可通过其它方式落实储能容量。鼓励存量新能源项目增配新型储能调峰能力,提高存量新能源电站的系统友好性,增强系统对新能源电力的接纳能力。积极发展“常规电源+储能”,鼓励煤电企业合理配置储能设施,与燃煤机组协调配合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鼓励燃煤电厂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提升常规电源调频性能和运行特性
2、。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项目建设,促进各类能源资源优化整合,提升系统综合运行效率。(二)因地制宜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电网侧新型储能重点发展方向为电网事故应急备用、延缓或替代电网工程,目前主要由电企业根据系统规划运行情况提出项目需求,在工程规划等环节,将电网侧新型储能视为电网的重要电气元件和技术方案选择,纳入综合比选和项目规划流程管理。在电网末端及供电能力不足的区域、输电走廊或变电站资源紧张地区合理布局建设新型储能,解决输电阻塞、长距寓输变电工程供电不经济等问题,降低电网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成本,提升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和运行水平。在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系统频率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关
3、键电网节点建设新型储能,提升系统故障后恢复能力;结合重要电力负荷用户实际需要,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设移动式或固定式新型储能作为应急备用电源,提升系统应急供电保障能力。(三)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针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根据系统运行需要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提升电力自平衡能力,降低大电网调峰调频压力。鼓励具备条件的用户配置新型储能,提高用能质量,降低用能成本,提升用能效率。支持聚合利用不间断电源、电动汽车、用户侧储能等分散式储能设施,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探索智慧能源、虚拟电厂等多种商业模式。鼓励用户侧新型储能设施聚合利用,发挥削峰填谷作用,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和需求侧响应,实现
4、源荷双向互动。鼓励围绕大数据中心、基站、工业园区、公路服务区等应用场景,依托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配置新型储能,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模式。(四)推进新型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多元化发展新型储能技术,积极推动热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各类先进储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加快发展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技术,为新型储能提供技术支撑,逐步提升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智能化应用水平。研究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系统集成与控制方案,加强数字化运维,推动高安全、低成本、长时储能发展。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的实际需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促进技术成熟的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规模化发展。
5、(五)加快壮大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储能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市场能动作用,加强储能技术创新战略性布局和系统性谋划,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布局应用、商业模式、政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建设一批新型储能技术分平台和重点科研室。培育和延伸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推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强新型储能制造企业与储能项目建设企业对接,促成一批产业上下游战略合作,以项目带动储能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成、运行检测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储能产
6、业规模化发展。(六)提升储能系统的信息化和管控水平。鼓励能量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储能基础设施与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对储能设施的能源管控。探索电动汽车入户式储能、不间断电源等多种储能资源的组合应用新模式,提高储能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支持开放的分布式储能大数据平台和能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信息技术和技术实现储能设施和各种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储能系统在能源中的多元化作用,提升能源系统经济性、灵活性和可靠性。(七)加强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实行示范产业园和新材料基地。在设备制造环节,重点打造先进储能产业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储能产业
7、园。在储能集成环节,重点打造数字储能产业园区。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本方案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落细方案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方案实施。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完善储能市场化机制和形成机制,推动储能逐步通过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积极落实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接网条件,开展重点项目调度管理,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尽早投产见效。(二)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构建新型储能有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先行先试。结合实际,探索储能技术路线,创新商业模式,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改革举措,及时总结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于先进新型储能项目,优先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予以推动。加强示范项目事中事后管理,对建设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及未能按期投运的项目,话时终止示范。(三)夯实发展基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依托储能产教融合平台,积极发挥优势教育资源,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形成支撑储能产业发展的智力保障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参与主导新型储能领域相关标准制定,为决策提供专业支撑。加强宣传引导,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储能技术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