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环境法文化.docx
《我国古代的环境法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的环境法文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我国古代的环境法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从古至今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说明,环境保护不仅需要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更新,也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我国古代具备深厚的“重农敬天”“人与天和”“顺时立政”“节用止欲”的思想伦理基础,说明当时的社会对人类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起源于礼、完备于律典、细化于诏令的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这些弥足珍贵的成果,值得仔细挖掘和吸收借鉴。农业是我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方式,对于自然环境具备很强的依赖性,尊重、敬畏自然的思想是指导我国传统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理论支撑。具体而言,第一个是“重农敬天”“人与天和“。我国从
2、远古时期的农耕生活中就总结出破坏自然会受到惩罚的教训,在“重农”的同时有了“敬天”的意识,认为天、地、人构成了有机统一的宇宙整体。当追问人与天地自然之间关系如何时,古代先哲的基本观点是:天地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人应该与自然处于和谐的状态,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二个是“顺时立政”“节用止欲”。“顺时立政”是指人在参与到自然的活动当中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儒家、道家、法家经典论著中不仅有关于人应寻找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倡导性表述,他们也提出了应该如何“顺时立政”的原则及具体措施。而要落实“顺时立政”的思想,则需要人们在获取资源的过程当中“节用止欲”,这是人类的欲望要求与自然供给出现矛盾时的理
3、性选择。在古代,敬畏自然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感理念,而且常常被转化为政令法规,落实在政治社会活动中。我国古代没有形成西方社会那种以部门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而是在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律与变通的令、科、格、敕、例等有机组合的法律体系。从规范维度观察,我国古代的礼、律、敕都是当时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法律渊源,形成了至少涵盖三个层次的生态环境法律保护制度。起源于礼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礼是一种法律文化形态,它是规范个人、家庭、社会的行为准则,在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古礼中,蕴含着丰富的保护生态的思想。早在西周,古人就重视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及自然资源的合
4、法开发利用,制定了一些保护生态自然资源的禁令,这些规范贯穿古代礼制文化中,是古代人们求生存、求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的经验总结。礼记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文献,当中的月令篇规定了官府每个月应该做的农事,有很多内容都与保护动植物自然环境相关。另外,在周代设立的行政机构中,有多种机构的职责直接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如园圃、虞衡、薮牧。其中,园圃的职责是“毓草木”,虞衡的职责是“作山泽之材”,薮牧的职责是“养蕃鸟兽”。这些行政机构的设立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完备于律典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在礼的基础上,随着秦汉时期律典形式的完备,在律典中渐渐有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规范。如汉代二年律令规定,春夏之季,不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古代 环境法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