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入探究(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入探究(2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入探究(2三)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入探究2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6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入探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丰富且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我国文化一直都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对各种文化都可以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包含刚健有为、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尊师重道等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外来文化被传入到我国本土进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会取其精华与我国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发展,并剔除糟粕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
2、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我国文化求真务实,关注人民利益,注重人的修身养性以及家庭的和睦,突出国家治理与世界和平的思想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复兴的传统美德,指明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爱家也要爱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二、在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一)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虽然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国内外知识。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等,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比较少。这会使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局限,使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观念发展不均衡。(二)培养学生诚信意识诚信不仅是我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
3、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越来越注重对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现代青少年在诚信方面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比如,在平时的学业考试或者课程论文中的抄袭作弊行为以及同学老师交谈时说谎的行为等等。(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他们习得的文化知识,他们对世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观点,以及他们的审美和道德观,还包括在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品质。自我们坚持对外开放以来,一些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使我国传统观念有了创新发展,人们思想开放起来。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这种影响是具两面性的。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一)学校方面学校对传统文化还
4、不够重视。我们一直在强调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国教育部门也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教育文件,但是对于部分学校来说,依然会依照固有模式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育教学方式也大部分是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为主,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很少体现在里面。(二)教师方面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思政课程的程度,与教师和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只有当教师的文化素养或教育思想随着时间不断更新变化时,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而无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三)学生方面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到外部思想流动的影响,
5、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例如,一些人只注重自身利益,看重事物的外在价值,会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从而忽略了在精神领域的追求。这些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由于青少年学生每天都与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接触,他们往往沉迷于自己的利益世界,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一)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展具体课程我们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拓展具体课程,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学校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中,以此坚持学校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可以增设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使其合理融入思政课程。
6、(二)注重创新,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合理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是体现中国人民特色和精神的文化,包含儒家思想、道家和法家思想等文化,还有丰富的风土人情和育人之道。为了确保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学校的思政课程,要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三)以学生为本,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学生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对象之一,只有尊重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实现融合与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字、语言、书法等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还要拓宽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更好地学习与思想政治课程有关的内容。五
7、结束语由此可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以及提高个人素质。我们既要重视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又要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去探究可行的融入策略,以此来获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探究二者融合实践的耦合机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办好思政教育。挖掘育人资源聚焦育人合力高校应发挥党建的政治引领和组织建设功能,坚持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8、的全面领导,探索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首先,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党委书记为领导核心,组织部、宣传部、信息处、教务处、学工部、后勤保障处、财务处等多部门协同配合,严格规范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分工,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其他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融合实践育人合力,确保将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工作做深做实。其次,在教育方针与政策引领下,结合办学特点和育人特色,制定资源开发策略、融合实践工作方案,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传统文化数据资源库,为后期资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再次,高校资源开发小组不仅要注重对物质类、精神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挖
9、掘,深化文化内涵,为后期文化资源利用提供思想基础。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理念,其中的思想智慧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素养筑牢坚实基础教师是“大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价值引领和知识传递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其文化素养、思政素养关系着教学质量成效。高校应围绕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方面,加强人才引育。一方面,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明确人才引进的规模和数量,规范人才引进操作流程,加强对人才引进工作的线上线下推宣。采取“内部遴选”和“校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人才“引得进”。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福利保障制度,确保人
10、才“留得住”。另一方面,做好人才培育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I、知识讲座、交流研学、集体备课等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政专业知识,为融合教学实践开展奠定理论基础;搭建集体备课学习平台,组织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思政教师集中备课学习,在找准、弄清、讲透“大思政课”融合实践上下功夫。采用知识培训、能力提升、教学比拼、一对一帮扶等手段,提升广大思政教育中对融合实践的思想重视和实践认可。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育人实效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实践范围,系统整合思政主课堂、校园小课堂、社会大讲堂、网络课堂等,拓展育人空间、抢占育人阵地,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加强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
11、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涵盖的丰富精神内涵,充分渗透于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式、案例讨论式、探究式、角色扮演式等手段,带领学生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抓住“新生第一课”、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以及重大节日等契机,开展特色思政育人活动。组织学院党政领导、文化传承人、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等带头讲思政,将抽象化的思政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理论教育,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注重加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其一,将“大思政课”搬进革命遗址、烈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服务实践教育基地等,让“大思政课”活起来,带领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提升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其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知识竞赛、红歌竞唱、经典诵读、影视作品赏析、文化宣讲、文化艺术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引导学生将文化理论转为实践力量;其三,依托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定期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资源、成果,积极回应学生关切的时事热点,在网络平台中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