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内涵、构成与本质.docx
《【党课讲稿】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内涵、构成与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内涵、构成与本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党课讲稿】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内涵、构成与本质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属性的基础上突出共同体属性,它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共同命运和利益,它是联结中华各民族命运和利益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属于社会认同,是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知、情感归属和行为卷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构成包括主客体两个方面的构成。在主体构成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是其认同主体。在客体构成上,一方面,它是对中华民族这一历史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认同,另一方面,它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
2、民族共同体这一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把对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提升为对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本文从内涵、主客体构成、本质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进行探讨。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主要包括三个概念,即“中华民疑”“共同体”和“认同”。(一)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中华民族”一词由“中华”和“民族”两词组合而成。根据陈连开考证,“中华”一词大约在晋代出现,是个多
3、义词,区域上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文化是指中原传统文化。“民族”概念首先出现于欧洲国家,大约在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是民族与国家同一的含义。“中华民族”一词最先由梁启超提出。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日国家观,二曰世界观。”但梁启超所提出的中华民族最初指的是汉族,他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1907年,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中把“中华民族”作为融合五族的整体,使“中华民族”初步具有了现代的含义。孙中山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内涵,
4、他放弃了“五族共和”主张,进而提出把中国各民族融合成中华民族的主张。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观念日益得到中华儿女的认同,进而成为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1939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2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充分讨论,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的命题,且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陈连开认为“中华民族”具有双重含义,他把中华民族既看作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又看作是各民族结成的民族集合体。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在结合成统一国
5、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集合体,它是一个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属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共同体的属性,它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共同命运和利益。(二)共同体的内涵在近代,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卢梭的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历经私意、众意、公意三个阶段。他认为,公意是共同体的核心和灵魂,“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3o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出版共同体与社会,他采用二分法,将人类进程概括成“共同体”和“社会”。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根据社会关系分类,把共同体分为传统社会、情感共同体、价值合理性共同体、
6、目标合理性共同体、法定社会、大型组织等类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和“抽象的共同体”,由此提出“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体建立的出发点,他认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构成了和谐真实的人类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汉语词典对共同体的解释是,“共同体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5。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共同体是由人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共同性是共同体
7、结成的基础,共同条件则是共同体结成的纽带。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共同体的一致性是由其同质性、共同性所构成”6。共同性要素主要包括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经济活动、共同的道德、共同的前途命运等,而这些共同性要素使人们具有共有身份、共通情感、共同利益和共享价值等纽带。共有身份是共同体成员享有的成员资格,只有成为共同体的一员,才能享有成员资格所带来的安全和福祉。除了确定共同体的内外边界,共有身份还能促进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身份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背后都对应着主观认同。”7中华民族身份就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有身份,是其享有的成员资格。中华民族以共有身份为基
8、础形成身份共同体”8,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是建构共同体的基础。共通情感是共同体形成与延续的黏合剂,是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产生情感能量、形成集体记忆和生成情感认同的纽带。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情感共同体。共同利益是共同体建构的利益基础,共同体主义者所倡导的共同利益是一种非排他性的相容性利益,从本质上大致可以区分为“安全”和“福利”两大类9。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共享价值是共同体形成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共同体成员有了共享价值,就有了共同的道德信仰与道德秩序,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目前,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中华民族 共同体 认同 内涵 构成 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