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转型、基层超载与基层干部“行为悖论”.docx
《国家治理转型、基层超载与基层干部“行为悖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治理转型、基层超载与基层干部“行为悖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国家治理转型、基层超载与基层干部“行为悖论”U(摘要)近年来,一些地方部分基层干部日趋忙碌且避责行为日益常见,消极主义倾向明显,这已是不争的治理事实。既有研究的个体视角和抽象的结构视角,难以对十八大以来广大基层干部“行为积极而心态消极”这一行为悖论做出充分解释。引入“国家治理转型”视角,基于各地基层治理实践考察,研究发现:当前阶段,国家治理转型明显,集中体现在治理目标全面提高、治理事务密集下沉和治理过程高度规范上,与位于科层体制末梢、权责倒挂明显和干部分化严重的基层治理体系张力较大,基层超载问题突出。为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问责推动”日益成为常态化工作推动手段和机制。适度的工作推动,可较好调动
2、广大基层干部积极性;滥用问责却极大挫伤基层干部主体性,影响工作落实,反而助长了基层干部消极行为再生产。基于此,亟待建立健全权责相当的基层治理事务清单制度、面向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的合理性识别机制以及面向基层干部的精准问责机制。(关键词)国家治理转型;基层超载;基层干部;消极行为;问责推动(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4)03-0113-10一、问题提出近年来,从笔者在各地基层调研来看,基层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工作内容由少变多,发展面向突出;二是工作过程逐步走向规范化,自主空间收缩明显。与此同时,各地基层干部行为也随之发生
3、了较大转变。一是工作状态从清闲到忙碌,甚至是异常忙碌。基层干部自嘲从前多是“上午一杯茶,下午一杯酒,晚上一支锹”或“三桌麻将、两副扑克”,目前普遍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二是工作心态从敢于担当到安全优先。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之前工作中遇到问题,在合法依规的前提下,基层干部往往愿意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敢于动真碰硬,灵活应急处突,但近年来发生了明显转变,即在做具体工作之前,基层干部普遍首先要考虑是否触碰底线和红线、是否会被问责、如何保证自身安全。基于此,笔者发现,近年来一些基层干部出现以下行为悖论:一方面,从行为表现上看,工作节奏高度紧张,日常状态非常忙碌,普遍比较积极;但另一方面,从
4、行为动机上看,基层干部多认为工作内容缺乏内在价值感和意义感,心态普遍比较消极,且在具体工作中首要考虑如何规避风险和责任,以免动辄得咎。以上心态消极而行为不得不积极的矛盾状态,始终在撕扯着广大基层干部身心,严重影响基层干部干事创业主体性。针对这一状态,笔者称之为行为主义、工具主义意义上的积极行为,本质上是缺乏内在价值感和个体能动性支撑的消极行为。近年来,基层干部这一消极行为特征和趋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与党中央多次强调并反复提倡的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严重不符。如何理解近年来基层干部这一行为积极而心态消极悖论?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二、文献综述与研究视角(一)文献综述党的十八大
5、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基层治理迎来强国家时代。如何充分激发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和担当作为是一个迫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关于基层干部行为转变,既有研究已有丰富积累,主要从以下角度做出解释。一是个体视角。顾爱华、周环认为,懒政是对公务员为官不为的一种描述,认为干部消极是责任担当意识不足的具体体现。(1)张露露指出,当前我国处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叠加期,全体党员干部应该担当履责,主动防范化解风险,谨防避责行为的滋生。然而,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却存在向内避责、向下避责、向同级避责、向上避责、向条件和环境避责等不同形式的避责行为。(2)张书维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基层
6、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当前,少数基层年轻干部出现了“心态老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底线心态下的少做意向和倦怠心态下的缓做意向。(3)不少学者对当前基层干部具体行为表现已达成高度共识一一消极心态和避责行为普遍。张丽、陈志广指出,关系导向型领导风格有助于促进基层干部的创新担当行为,进一步研究揭示,关系导向型领导风格通过培育积极氛围对基层干部创新担当行为产生影响。(4)以扶贫外包为例,杨宇等指出,基层官僚在目标冲突的结构背景及权责分立、发展要素缺乏的情境制约下,对产业扶贫结果产生了消极的预期,进而选择了外包模式来完成产业扶贫任务。(5)刘帮成、陈鼎祥以公共服务动机为中介变量,探索高承诺工作系统对公共服务
7、导向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并指出可通过激发基层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来提升其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担当作为意识。(6)吴少微等指出,提高效能预期能够显著抑制干部避责行为的发生,且相较于组织资源,个体资源对提高干部效能预期的作用更大,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能力、技术治理与避责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7)二是结构视角。在层级众多、规模庞大的超大国家治理体系中,如何使官员行为符合国家要求,进而加强对基层代理人的监督,是国家治理必须面对的难题。田先红认为,督查强化在提升基层治理合规化水平的同时,也还存在机械执行、制造景观和形式主义等个别避责行为。(8)在后续研究中,田先红、刘天文进一步指出,由于职责不断向
8、基层下移、中心工作的扩大化、基层监督与问责的强化等原因,基层干部的避责行为呈蔓荚之势,“循证式治理”正是当前乡村干部的避责行为塑造出来的一种治理样态,“行动前寻找合法性依据”,“行动中坚持按章程办事”,“行动后积板制造证据”。(9)王锐、倪星指出,由于实践中问责政治属性的强化,以及问责的泛化、简单化造成的非对称性风险、不稳定预期、选择性适用等问题,致使部分基层干部倾向于以不充分的努力来执行其任务,将资源从高质量的行政活动转向没有生产性但风险较低的活动。(10)胡春艳、周付军也认为,动态问责压力情境和责任感知过程的不确定性,共同形塑基层干部多样的避责策略,表现为异质性的避责逻辑。(11)张力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治理 转型 基层 超载 基层干部 行为 悖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