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对联的音律与平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知识——对联的音律与平仄.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对联学问一一对联的音律与平仄从先秦的对偶句开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慢慢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奇异作用,人们起先对对偶声律留意探究。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那么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O沈德潜认为: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那么响发而断,飞那么声网不还。并辘粕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那么往蹇来连。刘勰对音律说得比拟清晰生动,他主见飞沉交织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护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严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
2、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沈约说:“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根底。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遵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人声慢慢消逝,化入此时此刻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慢慢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
3、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此时此刻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此时此刻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织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日:“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保藏,去声清晰哀远道,入声短促急保藏。依据这一原那么,人们将全部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
4、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一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那么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需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那么必需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构造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符合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
5、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联诗同源,它们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晰。这一规那么对于对联照旧适用。就是说,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规则对当然更好),其次字、四字、六字必需按平仄格式对出,否那么,便犯了孤平的错误。现将五言、七言对联(同样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列举说明如下.先看长沙爱晚亭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海到天际云是岸山登绝
6、顶雪为峰这是一副仄声起头式联,如用平仄调写出,即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以上是七言字联格式。下面谈谈五言联的两种起头式:看一书斋联:开窗林月白洗砚石泉香这是一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下联是一副峨眉山雷洞坪联:老雪凝千古殷雷迟半空此为仄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用平仄调写出,那么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面再谈一谈四字联。四字联没有固定格式,它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平仄交织,一般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为平”。如奉节县白帝城联:节以明理德能立名平仄调为: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再如黄州赤壁联:月色如故江水有声其平仄调为: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最终再说六字联的格式。六字联的格式比
7、拟松散,种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慎言语节饮食蓄道德能文章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竹雨松风梧月茶烟琴韵书声什么事物也不是确定的,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平平仄仄平仄如章均所撰联:其次种格式为:如某一园亭联:以上格式,为一般式。但如一些趣联巧对,那么可打破原有格式。这里不一一赘述。我们说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其次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其次字的上面。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我们说“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晰的原那么有时也要灵敏一些,律诗在这方面有很多
8、说法,这里不再论及,只就一般现象加以说明。1.一、三、五不能不管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需是仄,假如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确定不允许的。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需用平,而不能不管,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方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清晰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第五字原为平
9、,假如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留意在这种拗的状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需是平声)。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这样.全联即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以上这些律诗平仄的一般规那么,在写对联时,值得借鉴。平仄对仗,是指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音律相对而言。具体到对联的上下联本身,也有必需的要求,比方:平声和仄声必需交替运用,既不能只用平声,也不能只用仄声。因为平仄的作用是驾驭声调平衡的关键。如平仄单调,就会造成声调的枯竭、失调,读之也觉得吃力、担心适。还有,假如上
10、联和下联是几个短句组成,那么必需在每个短句之间,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即上一个短句的末一个音步与下一个短句的头一音步,要平仄交替。例九江烟水亭联:姻柳有情,珀荡春光,风籁更吹晨笛起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上联的第一个短句中的有情音步为平平,那么接下来的二个短句中的第一个音步的珀荡必需是仄仄,其它处都必需是如此处理,我们通常把上下联的平仄相对称为相拗,以上这种平仄交换称为交替。一副好联,必需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产生轻重、缓急、回旋的音乐感,吟诵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说上下联平仄反要相拗,这是以上联交替为前提的,上联是依据,下联是协从,但有时在征联活动中出句是下联,这样对句就是上
11、联了。对联出、对句各分句的最终一字称句脚”,也称腰眼,是平仄运用的关键所在,一般必需平仄相拗。请看成都武侯祠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上下联尾字,多为上仄、下平,视为正格。因仄声字短促有力,平声字舒缓悠扬,仄声收上联,声调抑而顿,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思;平声收下联,声调扬而舒,令人发余味无穷之感。但有个别的联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视为变格。这往往是由于内容所限或是某种须要,多不接受。如成都杜甫草堂联即上平下平式:柯如青铜根如石花为四壁船为家奉节白帝城武侯祠联,即上仄下仄式: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是知其不行而为之与泰山壶天阁联为上平下仄: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另外,对联要幸免“三同调落脚”,即上联用三仄声收尾,下联三平声收尾。总之,”失替、失对、同声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调落脚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失调现象,初学者应当尽量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