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对联的音律与平仄.docx
《对联知识——对联的音律与平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知识——对联的音律与平仄.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对联学问一一对联的音律与平仄从先秦的对偶句开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慢慢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奇异作用,人们起先对对偶声律留意探究。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那么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O沈德潜认为: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那么响发而断,飞那么声网不还。并辘粕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那么往蹇来连。刘勰对音律说得比拟清晰生动,他主见飞沉交织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护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严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
2、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沈约说:“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根底。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遵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人声慢慢消逝,化入此时此刻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慢慢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
3、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此时此刻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此时此刻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织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日:“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保藏,去声清晰哀远道,入声短促急保藏。依据这一原那么,人们将全部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
4、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一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那么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需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那么必需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构造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符合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
5、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联诗同源,它们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晰。这一规那么对于对联照旧适用。就是说,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规则对当然更好),其次字、四字、六字必需按平仄格式对出,否那么,便犯了孤平的错误。现将五言、七言对联(同样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列举说明如下.先看长沙爱晚亭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海到天际云是岸山登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联 知识 音律 平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