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大二上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判断简析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二入各种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及观点: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他们的观点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在原始社会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指导下形成的。观点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不能与动物的某些本能活动相混淆,而抹煞它的社会性特点。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是或主要不是有意识的模仿,有意识
2、和有目的性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3、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因为生产劳动是制约其他社会活动的决定因素,而且语言与交往的开展也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4、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并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效劳的目的。三、教育的开展历程:L原始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四、教育的形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五L教育学的产生与开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独立标志: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
3、。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开展单项选择、判断(-)教育的功能:1、理论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3、教育的政治功能: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效劳。3、组织学生圜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能力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
4、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开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4、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开展单项选择、判断一青少年身心开展规律与教育:L青少年的身心开展具有统一性,这决定了教育必须兼顾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开展。2、青少年的身心开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3、青少年身心开展的速度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适时进行。4、青少年身心开展就有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二影响人身心开展的因素: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开展的生理前提、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开展
5、中起导向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开展的内在动力。三教育对儿童开展的作用第四章教育目的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教育目的的含义:想要到达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二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关系:可以近似的将教育方针看成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表达和表述的。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所有的培养目标都是要根据总的教育目的来制定,符合总的教育目的;总的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实现。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制约着教学目的,并主要通过教学目的加以表达或实现。在一般的教学目的下又有学科教学的目的或目标,它们都受制约于总体的教
6、育目的。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开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开展与个性开展的统一。四我国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第五章教师与学生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判断简析、简答、案例分析一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职责的多方面性、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个体性与集体性。5、时空无限性。二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组成:职业性向生理、心理、个性倾向、专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健康个性、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
7、学能力、教研能力、教管能力。三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四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职业性向生理、心理、个性倾向、专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健康个性、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管能力。五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开展中、独特、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六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七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克服不良的心理偏见。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
8、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教育制度多项选择、判断一我国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二现代学制类型:L制度类型: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第七章课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一典型的课程观:L课程即教学工程。2、课程即有方案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二显性课程的种类: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第八章教学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一教学的地位:L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2、教学直接表达学校教育目的。3、教学是学校活动的核心。二教学过程的根本阶段:激发动机、领会知
9、识、稳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那么及其贯彻要求:L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保证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适当开展实践活动。2、循序渐进原那么含义:指教学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学生认识开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的进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3讲授的内容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
10、4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5教学中要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3、直观性和抽象性统一原那么含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性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感性认识的根底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等开展学生的理论思维。贯彻要求: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直观和讲解结合起来、关注直观形象展示的目的。4、因材施教原那么含义: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开展。贯彻要求:1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2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3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衔接问题。WJ教师要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5、科学性和思想性
11、相结合的原那么含义: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贯彻要求:1教学内容筛选和选择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相统一的原那么。2挖掘教材的思想性。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6、启发性原那么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四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及含义:L讲授法:最常用、最古老,通过口头讲述向学生传授知识。2、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一定主题或者议题进行讨论,发表各自观点看法,促使班
12、级成员之间相互学习。3、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问题,根据师生之间答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获得知识和技能。4、演示法:教师通过向学生呈现实物、模型、图片等,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知道学生获得知识。5、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或者课外读物会的知识,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6、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学校以外的场所直接观察实物,丰富自己的体验来获得知识。7、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课堂教学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用以消化知识,稳固学习成果,形成技能技巧。8、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控
13、制试验的条件,引起事物或者现象发生变化,通过观察获取知识。9、实习作业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际条件下或者模拟条件下,尝试进行一些实际工作,从工作中获得掌握知识技能。五班级授课制的根本特点:班、时、表、课。六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及相应内容:1、备课。1备教材:理解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2备学生:把握学生整体开展水平、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3做好教学设计:设计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序列。4拟定教学方案:背景资料学校、班级、科目、教师、日期等、课题名称、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程的类型、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具的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附录。2、上课:目的要明确、内容要正确、教学方法要适当、教学组织有序、教学效果好。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4、课外辅导。5、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七评价一堂课的标准:L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2、构建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形成教、学并重的有效教学思维。4、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5、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