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中庸之乐.docx
《大智中庸之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智中庸之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大智中庸之乐对每个不同的人生和人生的每个不同阶段,快乐和幸福往往都是共同的追求和期盼。不同的国家、制度和不同的人的价值取向,对快乐和幸福又有着不同的理解、认同和感评。有些人在事业和生活中处于顺境时,能够愉悦恬淡,谨慎不苟;有些人在人生步入低谷时,依然心中充满欢乐,自由自在;有些人在生活遇到困难时,照样活得幸福美满,无忧无虑。可是,也有些人常常求荣却得辱,求快却得慢,求乐却得苦,求而不得、得而不知足却成为不少人的人生常态。是啊,人们总在持续地追问,乐从何来?我在不同的场合曾多次说过,在人的一生当中,能使自己快乐是聪明,能使周围的人也快乐是智慧,能使更多的人包括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都快乐则是睿智,是真
2、聪明,是大智慧。快乐和幸福需要智慧,追寻快乐和幸福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引。正像许多不同阶层的人士所共同认知的那样,中庸就是这样的一种博大智慧和思维方式,是影响价值取向的思想立场,是衡量世人品行的精神标尺,是支撑文化传承的人文纽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早已镌刻在世人道德人格的灵魂深处,成为人生处世理事的至高追求;伴随历史车轮铿锵前行,中庸也已渗透到人文领域的方方面面,影响到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按照中庸的准则来处事,往往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象征,是一个人智慧的重要体现,往往带给我们发乎内心的本真快乐。图片图片中庸之源天下大本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细细研读中庸,颇多感触。为此
3、,我总想梳理对中庸之道的些许感悟,在梳理中深化修养,在修养中升华认知。梳理工作一般总是从探源开始。中庸思想起源颇早。据尚书虞书记载,尧舜禹三帝人格正直、中正平和,安民惠民、柔近怀远,是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西周初年,周武王诚邀殷商遗臣箕子辅助国事,箕子向其提出的九章大法中即有中遒思想:“无偏无党,王遒荡荡J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继承发展了“中”“和”思想,首提“中庸”概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中“中庸”仅现一次,但中庸之道却贯穿于字里行间。子思在中庸中记录孔子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对中庸思想推崇备至,将中庸之道
4、视作长治之遒、君子之道、宇宙之道,称其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实乃中庸思想集大成者。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出现,中庸思想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期”。北宋大理学家程颐注解中庸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遒。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也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朱理学基于维护封建王权和伦理纲常所阐释的中庸理论,对中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后世争论埋下了伏笔。中庸首章之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阐明了中庸之道产生的理论基础一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源于农耕文化,尊重和顺应四季更迭、阴阳轮回的天时变化,追求和倡导相互依存、中和共生的天人关系。由此
5、发展而来的中庸思想,提倡合乎自然与人性的情理与道德,推崇以至诚至善达到天人合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可以与天地参”,这就是圣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图片我在安徽工作期间,深为徽文化之精粹而倾倒。我认为,徽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可凝练为“和合”二字,其本质上与“中和”思想一脉相承,也是体现了天、地、人之大道。对于这一点,不少学者和同事都很认可。中庸理论广博而精深,究其内涵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及权变时中。固化的教条和模式,而是具有客观性
6、、全面性和辩证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和而不平庸”的智慧结晶。中庸反对折中主义、排斥麻木之道,赞成改革创新、接受文化自省。一些人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把中庸之道理解为折中主义。在哲学上,折中主义是没有独立观点的,是各种元素机械地拼凑,而中庸之道强调“允执厥中”,更多指向对立双方达成和谐统一的平衡。也有观点指出,中庸麻木不仁,造就了大批不分是非、伪善欺世的“乡愿”。实际上,中庸所崇尚的“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是要求谨慎行事,但反对隔岸观火;要求量力而行,但反对无所作为。还有人把“误国误民、遗毒遗害”的标签贴到了“中庸”身上,把它视作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文化根源。这是对中庸某大的误解。
7、中庸历来赞成“通权达变、否极泰来”,它不反对登高冲顶,只是希望能够选择合理的路线攀上巅峰;它不限制迎接挑战,只是希望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接受考验;它不阻碍吐故纳新,只是希望能够采取适宜的方式冲破束缚。对封建社会大行其道且异化歪曲的“中庸思想”,确实要旗帜鲜明反对。朴素中庸思想就是希望世人洞察世界本源而达到知行一致,修养崇高品德而感化周围大众,磨练杰出才能而造福国家社会。图片是非曲直,自有公断。当我们回望历史,中华文明一路踉跄走来,每到艰难险阻关口,却总有中庸之道的明启与搀扶;每遇复杂多变时事,总有中庸之道的舒缓与化解。诚然,中庸之道不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能,亦非臻于化境、没有瑕疵,在事物发展运行上
8、也会力有不逮、力不从心,但这并不妨碍对中庸之道的延续继承与发扬光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中庸思想也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庸之道,开展理性思辨,促成文化自省,使这一经典思想理论不断发展完善、推陈出新,始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品悟中庸之道,相信很多人和我的感觉一样,既为之欣喜,又为之纠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其境界是至高至深的,有时难免让人感到缥缈玄奥、晦涩难懂。朱自清先生指出:以往曾作为启蒙教材的四书,到了今天却成为很难读懂的“天书”,“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J现在看来,集中体现中庸思想的传统文化典籍篇幅不长,但正所谓“形器易写,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智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