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时代战歌何以经久不衰.docx
《《黄河大合唱》:时代战歌何以经久不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大合唱》:时代战歌何以经久不衰.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黄河大合唱:时代战歌何以经久不衰写在黄河大合唱诞生85周年之际20世纪30年代的延安图片由延安革命纪念馆提供光未然(左)与冼星海(右)图片由延安革命纪念馆提供黄河大合唱(总谱)图片由延安革命纪念馆提供85年前,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西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次唱响。从此,这部旷世典以其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华大地、世界各地被广泛传唱。这部作品壕何能诞生于延安?又为何能够成为时代战歌而经久不衰?这些,在85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探寻。1延安精神孕育了这部旷世之作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战的激情,唤醒了历史的古道,千年的厚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这片黄土地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中心,也成为一座散发着
2、青春魅力的新文艺古城、新文化殿堂。抗战时期的延安,号称“歌咏城”。在这里会聚和培育了一大批革命艺术家,创作了无数与国运、与时代、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佳作,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动员力,这些作品至今在中国文艺史上熠熠生辉。起初,在武汉推动全国抗战歌咏运动的冼星海感到自己“精神不愉快、呆板他在日记中写下:“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冼星海于1935年8月从法国巴黎学成归国,从上海到武汉三年多时间里,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推动着抗战歌咏运动。到1938年秋,他在武汉国共合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音乐工作已无法开展,所有的
3、进步创作都受到国民党方面无端的限制。冼星海开始打听延安的时候,延安也在期望他的到来。1938年9月,冼星海收到来自延安鲁艺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的聘任信。“是否有我安心自由的创作环境?”“进了延安可否再出来?”冼星海向一些“相识”问了这两个问题,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启程前往延安。1938年11月3日,冼星海与新婚妻子钱韵玲到达延安,次日他就开始执教于鲁艺音乐系。在延安的城墙上、树上到处张贴着抗战街头诗和抗战标语,遍地歌声更是延安的一大特点,冼星海被这一切吸引着。在他初来延安的几天,延安城遭受日军空袭。冼星海看到,人们虽然在慌乱中躲进防空洞,但当空袭过去,却又马上恢复了斗志,延安城又是欹声四起。相比
4、国统区的颓废、压抑和遭迫害,延安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动和兴奋。延安遍地的歌声点燃了冼星海的创作激情。2寻找到独属于中国人的馈歌旋律冼星海曾总结黄河大合唱:“这是用全中国的旋律写成的。”诚然,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是用外来形式表现中国精神,但它没有留下任何复制外来的痕迹。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使这部声乐作品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典范。黄河大合唱是先有词再有曲的。1939年春天,诗人光未然因在前线殳伤来到延安疗伤,时任鲁艺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前去医院探望曾多次合作的老友。冼星海表达了强烈的愿望,期望超越以往创作一部反映民族抗战呼声的大型音乐作品。恰巧光未然在带领演剧三队两次穿越黄河、赴前线战斗生活
5、的两个多月中,一直在酝酿创作大型史诗黄河吟。冼星海走后,光未然再三思考,说服自己放弃创作长诗黄河吟的念头,改成为冼星海撰写歌词。很快,光未然拖着受伤的左臂,用5天的时间口述了400多行的长诗,由队友胡志涛笔录。光未然的8首欹词独立成幸又血肉相连,应用欧洲教会音乐Cantata(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的结构来布局,每首都以黄河为题材,通过朗诵词相连为一体,这种构架在中国的音乐创作中是独树一帜的。歌词激发了冼星海全新的创造力。他曾不庆其烦地请三队队员讲述,甚至模仿表演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动作,以便更加准确地赋予船夫们生动的音乐形象。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冼星海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7个部分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河大合唱 时代 战歌 何以 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