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docx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刚到新年,典籍里的中国一场“尚书的流传“感动了不少人。真的把诘屈赘牙的古籍活了起来!可惜,在今古文尚书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说得很清楚。尚书概况尚书,即上古之书。“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中国自古重视文献流传,上古文献有所谓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相传,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事即为百国之春秋,我们今天可见鲁国之春秋。记言之书,即为尚书。尚书为记言,主要记载前代明君贤臣之言论,有典谟誓命训告。而根据所记朝代不同,又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经典“五经”,故又称书经。今古文
2、尚书差别的产生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智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伪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畸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醺从原先的2
3、8篇中析出5篇)、伪古文尚书25篇。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其中尚书部分就以这部孔传作注。孔颖达撰的正义,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其经文并刻入唐石经中。宋代把孔传和正义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中。唐代起,即有人怀疑梅威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宋代吴械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后递经明梅鹫、清间若辣、惠栋等人进行了严密考证,最后判定这部书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这一本子是伪孔本。如何看待伪古文尚书伪孔本中保存了今文二十八篇,虽非先秦原本,但也应该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仍是当代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李学勤先生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
4、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1、佚失无存。2、名亡实存。3、为今本一部。4、后人增广。5、后人修改。6、经过重编。7、合编成卷。8、篇章单行。9,异本并存。10、改换文字。“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清华简C尚书在清华大学20_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说命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们说命是三篇。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
5、三筲。面对泛滥不绝的洪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对纣王惨无人道的暴政统治,武王拢民心,顺天意,英勇作战。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迹,在尚书中有详细记栽。如今,我们捧起尚书,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传递,更是中华精神的深入学习。读尚书,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传承都来自于世代坚守,来之不易。典籍经典的流传,源于它本身不朽的价值,无法复制的成就,以及难以超越的贡献。读史书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去向何方;读尚书,也让我们“知先贤治国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的个体由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而本国的民众则
6、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子。尚书中的.思想,与我们当今治国理政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的民族团结,甚至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节约,都能为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所学习。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当我们于一轮皓月下品读典籍之雅韵,于一轮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内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价值,便不言而喻。典籍经典的流传,依赖于从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视与守护。孔子删述六经,亲自亲自整理编纂尚书内容以便后世解读学习;伏生一生献于尚书,年逾九旬仍传书授学;孔子后人孔安国视尚书如命,用尽其力促使尚书的传播。几千年的岁月,几千载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灾难突降,多少次
7、的战火满天,穿越几轮年岁,攻克多少困难,多少人为此坚守付出,尚书这部典籍不减此前风韵,还能款款立于我们眼前。不论是精选书中精匿的孔子,还是舍命护尚书的伏生全家;不论是宣扬尚书价值使其广泛流传的孔安国,还是当今仍在研究尚书的史学专家们,他们懂瑰宝,敬文化,珍文明,他们视传承全人类的经典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华文化国库的一隅天空。典籍经典的流传,更在于当今人们的学习与肯定。典籍里的中国中,当伏生看到,尚书在如今明亮的图书馆中展览,听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声音熟练的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惊、感动又无比欣慰的。如今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与价值;如今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 中国 观后感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