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窖出土简牍性质初探.docx
《井窖出土简牍性质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窖出土简牍性质初探.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井窖出土简牍性质初探从益阳兔子山七号井西汉简牍说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领衔、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参与编纂的益阳兔子山七号井西汉篇牍一书,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湖南益阳兔子山七号井出土简牍2600余枚。从纪年来看,简牍主要是汉初吴姓长沙国资料,内容为益阳县署衙档案遗留,记录了当时长沙国辖下益阳县、乡等行政运作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当时基层社会的实录。对这批资料价值的介绍,笔者已撰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七号井出土简族述略一文,不再赘述。此次撰文,是希望探寻井窖出土简牍的性质。自19世纪末以来,以甲骨、金文、简牍、敦煌遗书等为标志的出土文献,逐渐成为海内外学界普遍关注的对象,引领学术研究潮流一百
2、余年。以“地不爱宝”(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来形容这些资料的层出不穷,是没有问题的,当前学者亦热爱这些资料。然而,古人如何看待这些资料?尤其是频频发现的井窖简牍。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笔者脑海中不得其解,直到有幸仔细学习七号井所出简牍,方才顿悟。湖北、天津等地虽有若干井窖简牍出土,但数量较少,参照意义有限,故本文以湖南所出井窖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自长沙走马楼22号井三国吴简发现以来,湖南出土简犊的井窖有近40口,主要集中出现在两个地区:一是长沙五一广场及周边,出土简牍的井窖有20口;二是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简牍的井窖有11口。这些井窖多被认为是官署遗址的组成部分,有简牍内容可作为佐证。简牍本身,一
3、般被视为官府档案文书,谨慎一些的学者则视其为废弃的材料。简牍文字所展现的内容,与简牍作为遗物其本身所具有的考古意涵有别,后者要探寻的是这些资料为何会出现于井窖中。将井窖简牍视为官府文书档案,需要基于三次“剥离”:第一,将井窖简牍与出土环境剥离;第二,将有字简牍与井窖普遍存在的无字简牍剥离;第三,将文书简牍与非文书简牍剥离。经过以上三次“剥离”,以近乎“选精”“集粹”方式所得出的对筒牍属性的认知(李伯重语),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准确反映井客简牍的内容及性质,甚为可疑。首先,这些井窖几乎都是日常生活所用的水井,其底层或接近底层的堆积物中出土的陶无类汲水器残片,是它们功能的直接证据。水质好坏、水源丰枯
4、、井壁坍塌乃至衙署兴废等,都会影响井窖的使用与废弃。一旦废弃,这些井窖便需要进行填埋,消除安全隐患。因此,井窖中的堆积层,几乎稀是由淤泥与各类垃圾构成。这些垃圾包括建筑构件(瓦、砖等)、生活用品(罐、盆等)、竹/漆类生产生活用品(如铲、槌、编织器)等等,亦有植物类和兽骨残骸。不得不指出,简牍只是填埋、堆积物中的一种。其次,井窖出土的简牍,无字简几乎普遍存在。这里所说的无字简,包括保存完好或相对完好且可用于书写的桀材(数量极少),更多的是指无书写痕迹的残简。以里耶秦简为例,出土时公布的数量是3.6万余枚,经后期辨别与整理,确定带有书写痕迹的不足2万枚,其余几乎都是无字简。新近公布的临武渡头古城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土 简牍 性质 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