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 .学习驾驭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2 .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3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与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重点】识记I1.个词语,驾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确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与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课时支配】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利用注释、1.具书,r解作者与其作品。2 .朗读课文,驾驭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2、【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缘由,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撤。今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占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劭得天卜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像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索庄宗李存劭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二、解题一瑞学们依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老师补正。明确:欧阳修一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溢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提倡人,并且提倡古文,指责宋初以来追求邸丽形式的
3、文凤,主见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闻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三、历史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个。庄宗称帝后,痴迷伶人,“常身与俳
4、优(PdiyO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四、整体感知1 .结合注理,说明词句。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学生解答,老师补充更正)2 .分组探讨,指定回答:(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老牌补充)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诂语气的转折熨句,意在
5、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调。(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S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明确:(探讨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栖叹饱含着剧烈的感情色调,前一句表示对庄宗成功的赞许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殊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比照的,不仅
6、有音乐美,而且给人显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概非常充足,感情色调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气。“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木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软”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确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鹿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丁忽微,智勇多困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反问句,例:“夫祸害常积r忽微,而智勇多困广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日天命
7、,岂非人事哉”3 .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验.(1)提问: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狎:李存勖885926),主子公李存助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头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1岁.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助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明确:李存勖23岁时的事:“接受三矢,维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点拨:从这悭锵的节奏中,可以望见一位胸怀大志,雉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楚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主子公27
8、岁时的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助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与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主子公38岁时的事:“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助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主子公41岁时的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指导读文(慢节奏)“与仇都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与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答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学生在凝篁的气氛中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凄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比照比较.(4)点拨,提
9、问I在这无声的清寂中,学生们心潮翻卷,历史的风云变化拂过心头.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改变中,不正富含着某种哲理吗请同学们思索:庄宗灭敌立国。用J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明确: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战!”呼应论点的结论是什么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球可以亡身。”提问: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仃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明确:“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句让同学们共同诵读,并翻译此句。点拨: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验盛一衰。则一盛一衰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人事
10、”和呼应这一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内涵,从而得出“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训,强调能使人逸像亡身的不仅限F溺爱伶人,假如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遗忘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在这里讽谏了北宋统治者不要遗忘历史教训,意味非常深长。五、朗读课文.六、课堂小结.从唐庄宗李存助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像可以亡身”的道理。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困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化的对比论述,以出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闻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
11、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翻译课文。其次课时【教学要点】探讨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名言警句。【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伶官传序是北宋闻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泡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阅历,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二、提问1 .大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明确:六国论是一起先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案”的中心论点。伶官传序也是一起先我纳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
12、论点。2 .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像点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确定两方面提出论点。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确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案国家灭亡的缘由与不赂秦者灭亡的缘由。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o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争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动,好像在指责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白本文
13、的主旨。伶官传序采纳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具有极强的劝服力。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嘱咐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是时,庄宗重任在肩。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最终获得成功:与至得偿所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至政纲倾颓。衰败随之。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卷,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非常显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岂炊”抑欤”充溢感慨之情,增加/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木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最终推而广之,以“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3 .探讨,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探讨后指名回答明确:(1)例证法。木文属于史论。写史论运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精确地选择典型事务。本文第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
15、确定为史实的传闻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2)对比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时立又合而为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围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化的对比论述。4 .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明确:(1)语言委婉,气概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与后世君主供应借鉴的史论,亳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宛转动人。(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依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美,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白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动身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挥而就,淋漓酣畅。(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化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其中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授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