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验学习圈”模型设计与行动审思.docx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验学习圈”模型设计与行动审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验学习圈”模型设计与行动审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验学习圈”模型设计与行动审思摘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劳动课程的实施必须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让学生亲历情境、亲身体验,通过设计、制作、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具体体验一反思观察一抽象概括一行动应用一具体体验的循环活动“圈”,为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框架。以此理论为指导,通过创设共融性劳动场域,开展对话式劳动反思,激发劳动筹划思维,鼓励创造性劳动实践等策略,设计劳动课程“体验学习圈”,避免劳动体验与课程异化,从而推进劳动课程有序有效实施,以培养“懂劳动、会劳动、
2、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指出劳动课程的实施必须让“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引导学生亲历情景、亲手操作、亲身体验”13,为此,必须根据劳动课程特点及其要求,设计与实施劳动课程,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从而习得劳动素养。库伯基于杜威、勒温、皮亚杰等人有关体验学习理论的探索,结合哲学、心理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理论,该理论与劳动课程特点及其实施要求高度契合,可为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框架。一、“体验学习圈”的内涵与基本过程(一)体验学习圈的内涵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库伯通过研究与梳理杜
3、威基于经验哲学中的体验学习、勒温基于群体动力学有关培训与组织发展中的体验学习,以及皮亚杰有关体验学习的认知发展观等思想,总结出体验与认识的共同要素,并结合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关于认知科学最新研窕成果,提出了“体验学习圈”。他认为任何学习都是“重新”体验学习过程,而体验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是在辩证对立的方式中解决冲突的过程,是一个适应世界、创造知识的完整过程。322-23“体验学习圈”,即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具体体验,经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并再回到具体体验所组成的四阶段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具体体验与抽象概括分别代表感知与领悟的理解层面,反思观察与主动应用分别代表内涵与外延的转换
4、向度。在体验学习中,理解与转换两者间处于平等地位,但其内部分别构成了一种对立且适应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感知与领悟是获得体验的两种模式,前者意指依靠纯粹的事物以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后者强调依托概念、符号以深化间接经验的超时空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缩小内涵与扩大外延反映了转换体验的两个基本过程,前者凸显了体验主体基于心理意向实现经验向体验意义浓缩的内部反思过程,后者彰显了主体通过实际行动完成经验向客观世界延扩的外部实践过程。(二)体验学习圈的基本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具体体验一反思观察一抽象概括一行动应用-具体体验的循环活动“圈”,是在体验中持续观察反思、抽象概括,进而转换为整体理解事实意义、实现实践
5、创造的持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及历经学习的完整过程体验学习圈”之“体验”包含知、情、意、行多重元素,指向“求真、求实、生本、导行”4,凸显了体验学习实用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学习过程呈现:一是具体体验。体验式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学习,直接经验是其核心内涵。5关于体验学习之“体”包括身体和主体两部分。具体体验阶段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体验为基础、以情境为构架,通过“当事人思维”运用视觉、知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获得直接经验的体悟过程。二必反思观察。体验式学习并非简单获得活动体验,它要求学生能够生成“反思性思维”,即把思想从活动结果返回到最初的假设和猜测,实现对经验的改造。反思
6、观察阶段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体验与已有经验,通过深化主观性感知深化经验意义,体察自我学习能力。三是抽象概括。抽象概括阶段指涉通过对概念、符号的分析、比较、综合等提出假设以获得或转换为间接经验的认知过程,强调通过体认主体行为或行为倾向深化体验过程。四是主动应用。主动应用环节是体验转换的逻辑外延,强调学生的再次体验与深入实践,即根据新需要、依据新情境对自己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从应用、迁移最终指向实践创造。体验学习并非一次性的学习,而是一种连续性的学习。61体验学习需要不断地进行体验、反思探究和循环实践。二、基于“体验学习圈”设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可行性“体验学习圈”与指向劳动素养培养的劳动课程特点及
7、其实施要求高度契合。根据“体验学习圈”设计与实施劳动课程有利于该课程的有序有效实施,有助于达成该课程目标。(一)劳动素养形成过程是一个体验学习过程劳动创造人的本身,而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之上,否则教育将无从谈起“7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石,而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是劳动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旨归。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其中劳动观念是劳动素养之重心,劳动能力是劳动素养之基础,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劳动素养之关键,劳动精神是劳动素养之核心.8劳动素养的培育与形成需要学习者基于已有劳动经验,在具体劳动场域之中,根据个体劳动需求,审视劳动过程
8、、进行劳动反思、聚合劳动思维、开展劳动实践,并亲身体验劳动、亲历劳动情境,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即劳动体验过程,最终形成自身的劳动素养。(二)劳动素养形成过程是一个劳动体验学习圈劳动素养的培养及其形成呈现出过程体验性、探究反思性、综合淬炼性与社会实践性等特性。具体体现:一是劳动素养培养需要过程体验。劳动课程要实现学习者的劳动价值观内化,形成劳动素养,无法仅仅通过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训练来实现。劳动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劳动过程中,通过持续性体验与创造,借助过程性反思,在劳动过程中体悟和产生进阶性认识,才能逐步内化为素养。二是劳动素养培养需要探究反思。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务教育 劳动 课程 体验 学习 模型 设计 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