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
《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为加强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确保突发性灾害事故避险避难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科学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升我市抵御灾害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基本原则(一)坚
2、持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综合现有条件和避难需求,结合县城建设提质升级等工作,切实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发挥住建、综合执法(园林)、教育、文广体旅、人防、自然资源和规划、卫生健康、水利等部门的指导监督作用,推动避难场所权属单位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运维保障,完善应急救助和避险避难功能,实现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二)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考虑人口数量、建筑密度等因素,合理确定避难场所用地面积和总体规模,结合市政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布局。既方便居民疏散,又易于政府救灾和群众安置,保障灾后居民基本生活。(三)坚持因地制宜、功能完善。按照“谁建设、谁投入、谁管理”的原则,充分利用现
3、有或拟建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会展中心、人民防空工程等,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配置必要的应急设施、应急物资,健全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各项功能。(四)坚持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以防大震、救大灾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自然灾害应急需求。既能满足灾害应对过程中的应急指挥、医疗救助、居民疏散和群众转移安置,又用于居民日常休闲、娱乐。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效能。三、建设任务全市按照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确定的标准,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纳入本级国土空间规划,并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分类、分步实施。可根据本区域内人口数量、灾害种类和影响程度、房
4、屋建筑抗灾能力等实际,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规范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达到如下控制指标:短期避难人数不低于责任区常住人口的15%,长期避难人数不低于责任区常住人口的5%。各类应急避难场所中,临时避难人均面积不低于1.O1.n2、短期避难人均面积不低于2.0m中长期避难人均面积不低于3.Om2o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全市抵御灾害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建设内容包括:(一)标志标识规范化。按照应急避难标识要求,规范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识,并充分发挥标志标识的指向作用。在城市交通干道和汽车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位置指示牌,用于指示应急避难场所距离、方向和路径。在应急避
5、难场所服务区域内的居民区、商场、超市、活动中心等人口密集地,设置引导性标识牌,为居民提供清晰的避难路线图。在应急避难场所入口和各功能区设置标志牌,用于功能介绍和位置指示。(二)功能区域规范化。应急避难场所要对照标准进行规范建设,按照避难场所可用面积和人均避难最低使用面积标定避难人数。对避难场所不同区域实施功能划分,明确界定避难宿住、应急供水、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指挥等各区域边界。贮备必要物资,或签订物资供应协议,确保在有避难需求时能充分发挥作用。(三)设施设备规范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依据其承担的避难功能对照相应标准要求,避难宿住设施、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进一步 加强 应急 避难 场所 建设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