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病 天知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有病 天知否.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学问分子的精神突围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历史文化学院2014级高娜娜学号:2014010927近日我阅读了陈徒手所著的人有病,天知否感慨颇多,在阅读了相关的论述之后写下这篇文字,由于才疏学浅,不敢称其为读书报告,姑旦当作读后感吧。由于专业学问所限,难免有批涉不足之处,望老师指责指正。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和这本书的渊源以与标题的来源和用意,初识是在文史哲写作这堂课匕在繁多的举荐书目中,它的名字如绚烂夺目的钻石一内子就吸引了我的留意。人有病,天知否?这句话带给了我许多疑问,当即我就决意日后要一睹庐山真面目。在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献后,我了解到“人有病,天知否?”出自毛泽东1923年的诗词贺新郎,原作人F:挥
2、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往。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重感慨,泪如雨。今朝霸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今天际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喜,该词是毛泽东赠杨开意的爱情诗。原文中的“重感慨,泪如雨”被改为“人有病、天知否“,短短六个字的改动,流露了晚年毛泽东的凄凉之感。陈徒手为什么以毛泽东的这句话为书名,是否有特殊的用意,书中没有提到,但是从后记里的一段话可以看出作者的初衷。在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女儿正好十岁,也能记住一些作家的名字和作品,但是要跟她讲清文坛政治运动中
3、的故事是特别困难的,作者经常惘然地想到:”等到她们长大后,她们能够理解上一个世纪中国学问分子所走过的苦难历程吗?能够解读中国作家集体的无奈表现和个人的辛酸故事吗?”我们这一代是否能够理解曾经的那段历史,是否能够理解那些学问分子的思想世界?季羡林曾经说过,年轻人该懂的不懂,不光对年轻人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遗忘历史可能会重蹈覆辙。这也许也是陈徒手写这本书的缘由吧,他希望这本书构筑的一切都成为肯定历史,一去不复返,但是也希望后人不要遗忘这些发生过的事,设身处地地为当时的学问分子想一想,体会他们的冲突和精神突用。其次,我想介绍一卜.这本书的诞生历程以与其主要内容。陈著给人最突出的显明印象是,作者科学
4、的治学精神:那种穷根究底、锲而不舍的收集、找寻、爬梳、整理材料和独立思索钻研的精神和功夫,都非时卜那些信口雌黄、随意捧骂的玩主们的玩意儿可比拟。我们常说科学精神,正是要求事出有因、言必有据,一切从事实动身,以事实为依归。离开了事实,都成了无本之木,空话而已,就会陷于历史的迷雾而走不出来。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是作者花费了卜年时间,采访了将近600人次,采访笔记累计超过140万字,杳阅广大地档案后出版的一部纪实作品全书共13章,描写了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林希翎等十人在1949年以后的戏例性经验,真实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学问分子的无奈悲例,堪称整
5、个时代学问分子的生存史和心灵史。作者没有过多地评述或者论断,只是以一个史料整理者的身份,客观、全面地史原了历史,呈现了时代的困难、人性的多面。纵观全书,作者多用冒号和括号引注史料出处,史料多半来自对当事人、相关人的采访口述或者档案材料,真正遵循了“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的史学规范。最终,我想谈谈陈徒手的写作理念“以进入历史的方式观照历史”,“复原历史陈徒手孜孜屹屹整理原始档案、往来书信、采访相关人物,将史实有机地组合,意在“用史实说话,将思想的空间留给读者”。陈徒手称他的作品是为了我们民阵不再有祸害全民族的人为灾难,陈徒手是在进行“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虽然此类作品已经许多,但陈徒手的写作手法是最新
6、最有冲击力的,他的写作增加r我们直面民族灾难的志气,也会增加穿透灾难的力气。,就老舍:花开花落有几回文,作者采访了老舍之子舒乙,还有当时的人艺演员叶子、郑榕、欧阳山尊、英若诚,北京文联的老作家林斤澜、周瑞洋等;引用了胡乔木、王任叔与春华秋实的档案信件;摘引了老舍全集中的多篇文章作为佐证。从口述的时间可以看出采访跨时经验1990年到1998年。这些翔实的一手材料共同还原了从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间老舍的心路改变历程,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老舍。这样严读的学术作风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篇文章中,而且还贯穿了全书。正如壬蒙在书前所说的那样:陈先生是以一种极大的善意敬意写这些离我们不远的作家们的
7、C然而,也正是因为陈徒手这本书写作形式的不寻常,它也留下了一些缺憾和空白。作者尽其所能为读者供应了大量的口述、档案材料,但是却少有分析和清楚的个人观点,给读者留下了回味和思索的余地,在老舍:花开花落有几回一文的最终,陈徒手写到:“老舍以他的沉湖为作品作了最终一次无言的讲解,把解不开的思想疙瘩不情愿地留给后世,那双充溢热忱、不停地歌颂政治的手终被无情的政治戛然毁掉。等到文革一结束,茶馆剧组的人们一产子好像重新读活了茶馆,读懂了老舍。但他们又惶然表示:不能全懂。老舍的死决不能只怪罪于那几十个抡着皮带打人的红卫兵们!作者在文堂的末尾只是朦胧地告知读者老舍的死并不只怪罪于那些不明真相的红卫兵们,更代表着一代学问分子与时代的角力。在我的心中他们是英雄,早些年他们以笔为矛,奋不顾身的投入革命的战斗,晚些年他们以命相搏,坚守着文化自由的阵地。哪怕短暂妥协,哪怕静默隐忍,他们从未放弃心中的信念,他们的精神突用尽管失败了,但是突围的精神却恒久留在人们心中。英雄不会被遗忘,历史绝不再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