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20240630新时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docx
《调研报告:20240630新时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20240630新时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吴玉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协同共进。先进理念培育与多彩生态文化构建贵州作为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在自然生态、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塑造上有着独特之处。一是喀斯特自然生态孕育和谐共生生态理念。贵州省位于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中心,喀斯特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3%,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这表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在长期社会生产活动中贵州先民也逐渐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个人、村褰乃至社会生存发展共生、共存、共荣的价值维度。这促使人与自然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在此意义上,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中培育形成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为贵州多彩生态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和谐共生生态理念促成多彩生态文化。从制度层面看,贵州先民的村规民约、生活习惯等蕴含着源于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从生产生活方面看,侗、水等民族开垦梯田进行农业生产和苗族芦笙舞、侗族大歌、水族马尾绣等节日习俗反映了人与
3、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从行为方面看,侗族的立款碑、讲款等活动,由族群权威人士对群众进行生态保护教育,进一步规范族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同自然环境的深度融合,让贵州人民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内容的理念文化、以制度保障与资源转化为主要抓手的制度文化、以共治生态与共享成果为主要载体的物质文化、以先行示范与先进带动为主要路径的行为文化。三是多手段深化和谐共生生态理念筑牢多彩生态文化。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以来,贵州省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路径,借鉴国内国际成功经验,打造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州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
4、际论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充分展示绿色经济发展成果。另外,贵阳路边音乐会、“村超”“村BA”等文旅活动,在利用音乐、节庆、民族表演等方式展现城市与乡村公共服务文化的同时,让人们在生态旅游过程中感悟生态文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新动能。完整制度建设与绿色生态屏障构筑贵州城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态建设,要发挥制度利器作用,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制度有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贵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相继制定出台修订了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严格环境管理制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调研 报告 20240630 时代 贵州 生态 文明 建设 实践 探索 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 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