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庄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枣庄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前言1一、发展基础与形势2(一)发展基础2(二)发展形势10二,总体要求和目标13(一)指导思想13(二)基本原则13(三)发展目标14三、优化调整能源结构17(一)可再生能源倍增17(二)加快锂电跨越发展20(三)推进氢能突破发展25(四)推动煤炭稳定发展26(五)深入优化煤电结构28(六)增强天然气供应29(七)促进市外来电增长30四、保障能源安全31(二)拓展能源对外合作33(三)加强油气管道保护33(四)强化煤矿安全监管34(五)提升电力安全水平35五、强化能源创新驱动36(一)集聚人才强化智力支撑37(一)搭建创新平台催生新业态37(三)加快技术装备研发应
2、用38(四)优化能源管理体制机制38六、推进重点领域节能39(一)强化工业绿色节能39(二)推广应用绿色建筑39(三)打造绿色交通体系40(四)加强公共机构节能40七、提升惠民服务质量41(一)强化民生能源保障41(一)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41(三)加强矿区生态治理42八、环境影响评价42(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42(一)预防减轻环境影响对策43(三)能源环保措施预期效果44九、保障措施44(一)加强组织领导44(一)完善政策保障44(三)提升实施力度45(四)推进社会宣传45附图枣庄市“十四五”能源重点项目布局示意图HI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3、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篓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目标,为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山东省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新形势下,我市实现江业强市、产业兴市”,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培育2121”工程,亟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为系统谋划我市未来五年能源发展,依据山东省能源发展“I四五
4、”规划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卜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市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本规划是指导我市能源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我市能源领域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编。一、发展基础与形势“I三五”时期,我市大力推进煤炭压减和清洁能源利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绿色化水平逐步提高,为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提供了坚强保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发展基础1 .
5、资源丰富禀赋独特我市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光、热等条件优越,除水能资源外,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生物质能资源、地热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均较为丰富。油气资源匮乏,煤炭资源经过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采日渐枯竭。-煤炭资源。枣庄市曾是山东省重要煤炭产区,原有含煤面积1016.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2.3%,主要煤种有气煤、肥煤和焦煤,经多年开采,截至2020年底,全市剩余可采储量2.4亿吨。风能资源。全市境内共有大小山头6000余座,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利用条件较好。风功率密度135瓦/平方米,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大于6米/秒,有效风时数较大,且具有稳定性及连续性好、平均变化幅度小、盛行风向
6、稳定等特点。太阳能资源。全市大部分地区为HI类太阳能资源区,可利用天数28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2800小时,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在5710兆焦/(平方米年)左右。全市荒地以及采矿塌陷区是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和推广光热利用等项目的理想区域。一一生物质能资源。我市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等。全市生物质能资源可供能源化利用量折合标准煤约180万吨/年。地热资源。我市处于鲁中南地热区,各区(市)均有地热资源赋存,分布特点为: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张汪一
7、官桥一西集一棠阴一阴平一张山子一线以西的平原地区为全市高值区;东郭一城头一辛召一线以东以北的山地丘陵区为全市低值区。平均大地热流值48-50亳瓦/平方米,热储顶板埋藏200-600米,热用面积较大,热水温度30-60摄氏度。2 .产业发展特色显著近年来,我市能源产业在良好禀赋基础、优越政策环境支撑下,持续向生态环保、先进高效方向迈进,锂电、氢能等领域发展潜力凸显。一一锂电。近年来,我市锂电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枣庄市锂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已成功纳入国家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被国际电工委员会批准为CB计划认可实验室,枣庄锂电产业联盟、枣庄绿色能源投资发展集团相继成立
8、,中国号匕方锂电网”正式开通,枣庄锂电产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我市基本形成从正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电解液,到电芯,再到动力电池系统集成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正极材料方面,有精工电子、丰元锂能2家企业生产磷酸铁锂材料;负极材料方面,振兴炭材公司与股东方上海璞泰来公司、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联合组建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针状焦研发中心,致力于开发动力电池、3C电池等负极材料专用焦:电解液方面,天润新能源具备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能;锂电隔膜方面,中材锂膜具备2.4亿平方米/年的基膜产能、1亿平方米/年的涂覆膜产能;电芯和Pack电池制造方面,有精工电子、天瀚新能源、海帝新能源三家企业从事锂电池
9、和电池组生产,产品有圆柱型电芯、小型电池组、电动大巴车用电池系统、新能源货车用电池系统等。全市锂电行业相关企业三十余家,主要分布在枣庄高新区和滕州市、台儿庄区、薛城区,产品种类达200余种,正负极材料产能5万吨,隔膜2.4亿平方米,电池产能5GWh,能20年营业收入突破12亿元。(五)提升电力安全水平健全电力应急预警机制,推进隐患排查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前谋划部署迎峰度夏度汛各项准备工作,开展电网运行重点设施安全检查,严密防范各类电力安全事故,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完善抗灾保障电源及储能布局,强化新能源微电网建设,保障城市核心区域、关键用户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的用
10、电需求。加强电力与气象、水文等部门信息共享,运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提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优化提升电网供电能力,推动由传统电网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调控运行更加灵活、潮流分布更加合理、技术设备更加先进的“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升级。以满足鲁西南采煤沉陷区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枣庄庄里抽水蓄能等重大项目送出需求,推动枣庄站犷建、常山站、田桥站新建等500千伏工程立项实施。以服务新上大型电源送出、济枣高铁牵引站等重大项目需求,有序推动长鱼、满庄、西岗、邓园、步云等24项220千伏工程建设。围绕高新文教新区、膝州洪绪国家开发区、市中东湖新区等新增负荷增长,加快实施府前、黄安、巨山、燕山等40
11、项高压配网工程。推动电网适应大规模集中式和整县光伏”分布式能源发展,做好农村、城市地区中低压配电网同步改造。推进智能配网建设,提升电网调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电网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移动终端融合。加快网、源、荷协调发展,构建各类分布式电源和用户即插即用的智能配电网,更好满足分布式电源与多元化负荷接入需求。加快高新、滕州不停电示范区建设,推行一体化不停电作业和高低压综合检修,实现能转必转”、多供少停。到T-四五”末,实现IO千伏线路智能覆盖率、新代配电主站覆盖率、配电自动化覆盖率、35千伏及以上公用变电站光缆覆盖率基本达100%。专栏I1.全市电网正点项目500千伏主干网架项目:实施本庄站扩
12、建输变电工程,研尢论证500千伏常山站(抽水蓄能配套)、5(X)伏田桥站(田西南百万T瓦级光伏基地送出)等输变电工程。220千伏输电网架项目:建设长鱼(安阳)、满庄、西岗汇集站、邓园、步云、陈庄、莲吉扩建、龙口等8项变电工程,建设新源电厂膝北改造、本庄南部电网加强、济里高铁中桥牵引站接入、济本高铁向阳牵引站接入、河君线改造、车源热气送出、山陈电厂送出、滕州滨湖光伏基地送出、滕州西岗光伏基地送出等16项输电工程.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项目:建设燕山、板桥、巨山、汇泉、峰城扩建、黄安、府前、肖桥、冯卯、三电、银山、大学城、北坛、华山、遗棠、北池等16项变电工程:建设螂之光送出、邵楼陶官、佛楼-海化
13、、奚仲正威、鑫能送出、临山一薛城、叶庄一丰宇、中电垃圾送出、叶庄一锂能、冯卯一枣庄站、建国一邹坞等12项输电工程。建成台儿庄源利、滕州大唐、滕州中联、薛城普润、滕州善国、山亭新农创、市中银山、山亭华电、峰城峰毒、滕州通成等新能源项目接网工程,建成全市分布式光伏、乡村振兴配套中低压电网项目。五、强化能源创新驱动抢抓新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人才智力支撑,积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的能源科技攻关,突破咔脖子”难题,不断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一)集聚人才强化智力支撑协调推进能源领域智库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遴选省内外能源领域流专家组建智库,研究全市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性、
14、前瞻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为推动全市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咨询,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引进和研发提供指导。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各层次教育、培训机构,强化能源相关学科设置,加强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技能等专业人才培养。完善能源领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顶尖或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一)搭建创新平台催生新业态探索建立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支撑能源产业发展。鼓励引导企业扩大对外合作、积极引进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技术队伍,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与研究机构联合建立能源研窕重点实验室。加快推
15、进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共性技术攻关和研发服务能力。围绕锂电池等重点产品,依托优势骨干企业、产业基地和园区,整合创新资源,搭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平台,催生能源产业创新新模式、产学研合作新业态。(三)加快技术装备研发应用突出关键智能技术研发,完善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技术。依托能源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关键能源技术装备智能化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支持滕州中科福德等重点企业空气能热泵产业发展,依托空气能热泵产品产业链和先进技术,推动三个“现代标准化”生产车间建设,加快实现年产10万台空气源热泵的生产能力,打造山东最大的全产业链空气能产业园。推动山东黄金太阳全智能壁挂炉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从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到大型集热工程,从光热光伏产品到太阳能与空气能、电能等多能源相结合的一体化应用。(四)优化能源管理体制机制加快能源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有效监管的能源市场体系,积极探索用能权交易路径、争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政策激励和电力市场建设,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积极性,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绿色电力消费,推动清洁低碳转型。深化油气市场化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