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污染防控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臭氧污染防控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臭氧污染防控方案为贯彻落实空气质量改善十四五规划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的实施意见省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方案等文件要求,巩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强臭氧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方旨导思想。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改善空气质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为核心,以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以推进臭氧前体物一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污染治理为着力点,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标本兼治、强化管控、数治先行的工作原则,加强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全领域防控,强化源头替代、末端治理、无组织管控全流程治理,着力破解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不平衡
2、、基础不扎实的难题,持续提升大气污染精准管控能力,增加优良天数,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攻坚目标。到2025年,工业企业综合治理水平有效提升,源头、末端、无组织排放等全流程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中小微企业废气治理设施活性炭集中收集再生体系实现全覆盖,移动源、生活源VOCs得到有效管控。NOx、VOCs排放削减量完成总量减排要求;臭氧污染应急和防治体系初步建立,臭氧浓度稳中有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县级以上城市不发生臭氧引起的重污染天气。二、主要任务(-)低效设施升级改造。积极开展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设施排查,对涉及使用低温等离子、光催化、光氧化技
3、术的废气治理设施,以及非水溶性VOCs废气采用单一喷淋吸收等治理技术的设施,逐一登记入册,加快推进VOCs治理低效设施升级改造,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普遍采用低效设施治理VOCs废气的突出问题;建立VOCs治理低效设施动态清理机制,鼓励生产工艺装备落后、在既有基础上整改困难的企业推倒重建,从车间布局、工艺装备等方面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定期开展抽查,发现一例、整改T列。(二)原辅材料代替。深入排查使用涂料、油墨、胶粘剂、涂层剂、清洗剂等原辅材料的企业,摸清涉VOCs产品类型、使用比例和使用量,建立清单台账。结合产业特点,制定实施重点行业VOCs源头替代计划,全面执行各类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产品
4、的有害物质含量限值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到2023年,各区上报辖区内含VOCs原辅材料使用情况和工业涂料、油墨、胶粘剂源头替代政企协商计划,无法替代的由各区严格把关并逐一说明。到2024年,对重点行业源头替代计划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调度,对进度滞后的企业加大督办帮扶力度。到2025年,原辅材料使用比例分别降低25个百分点。(三)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立地方政府主导、市场化方式运作、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废气治理活性炭公共服务体系,依托数字化应用推进活性炭全周期监管,做到规范采购、定期更换、统一收集、集中再生。全面推行一厂一制。组织企业全面完成涉VOCs企业一厂一制编制,强化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控制,对相关企
5、业要求系统梳理VOCS排放主要环节和工序,对治污设施的启停、运行、检查维修等作业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提出有效的VOCs综合治理措施,指导提升企业源头、工艺、末端和无组织减排空间,建立记录企业生产和治污设施运行关键参数的管理台账。(四)园区绿色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建设涉VOCs绿岛,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集中涂装中心、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溶剂回收中心等,加强化工园区治理监管,规范园区及周边大气环境监测站点建设,以园区环境空气质量和企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评级为核心指标,对化工园区大气环境管理等级评价。持续提升工艺装备和污染物排放控制,逐步改进运输方式。企业集中、排污量大的化工园区,组织开展高活性VO
6、Cs特征污染物的网格化分析及重点企业VOCs源谱分析,加强高活性VoCS组分物质减排。推进建设区域吸附剂集中再生中心,同步完善吸附剂规范采购、统一收集、统一再生的管理体系;相同有机溶剂使用量较大的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鼓励建设有机溶剂集中回收中心。(五)产业集群综合整治提升。全面排查涉VOCs排放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涉VOCs园区、集群台账信息,明确企业行业、数量、原辅材料特征、VOCS产生环节及排放情况等信息。重点排查使用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胶粘剂、涂层剂或其他有机溶剂的产业集群,统一企业集群整治标准,统一整改时限。对汽修、人造板等企业集群重点推动优化整合,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整改达
7、标无望的企业依法关停取缔。鼓励有条件的石化、化工类工业园区推进园区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系统建设,纳入园区环保监控管理平台。(六)严控无组织排放。全面排查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工艺过程、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等无组织排放控制情况。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加强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密闭管理,做好VOCs物料储存、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转移和输送、敞开液面逸散以及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环节的管理。生产工艺应优先采用密闭设备、在密闭空间中操作或采用全密闭集气罩收集方式,采用全密闭集气罩或密闭空间的,除行业有特殊要求外,应保持微负压状态,并根据相关规范合理设置通风量;采用局部集气罩的,
8、距集气罩开口面最远处的VOCs无组织排放位置应控制风速。(七)污染源强化监管行动。涉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的重点排污单位依据排污许可等管理要求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重点城市推动一批废气排放量大、VOCs排放浓度高的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到2025年,污染源VOCs在线监测网络取得明显提升。开展涉VOCS企业废气排放系统旁路排查,取消不必要的废气排放系统旁路,因安全生产等原因必须保留的,应将保留旁路清单报当地生态环境分局。旁路在非紧急情况下保持关闭,并通过铅封、安装自动监控设施、流量计等方式加强监管,开启后应及时向当地生态环境分局报告,做好台账记录。(八)餐饮油烟综合整治。
9、建立污染天气应对体系,制定中、轻度污染天气应对响应方案。加强对市主城区及县城建成区尤其是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内的餐饮服务单位和食品加工单位、非经营性职工食堂油烟净化设施安装运行的监督指导,督促每月至少清洗维护1次油烟净化设施,鼓励采用第三方服务模式;对油烟超标排放、群众投诉举报集中的,督促尽快更换或改造净化设施。严禁露天烧烤行为,店外及占道的露天烧烤由城管部门予以取缔。(九)强化施工污染防治。按照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等要求,严格把关各环节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和胶黏剂等产品质量,督促相关单位使用达标产品。在建筑墙体涂刷、建筑装饰以及道路划线、栏杆喷涂、沥青铺装等户外工程
10、施工期间,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VOCs排放。(十)加快车辆优化升级。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收尾工作,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或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鼓励淘汰国四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推进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鼓励新增和更新为新能源机械。(十一)提升臭氧污染预报水平。结合实际,研究制订臭氧污染预警标准和应对措施,加强3日内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和臭氧污染分析,对当日、次日空气质量进行会商研判,针对将出现臭氧轻度以上污染时,提前1-2天发布臭氧精准管控措施,降低前体物排放强度,力争将轻度污染转为优良天气。加强政企协商,组织排污单位修订污染天气应对响应操作
11、方案,开展季节性生产调控,引导市政工程和工业企业涉VOCs施工避开臭氧污染易发时段。具备条件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对臭氧污染。三、保障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三级联动、条块结合、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定期调度相关部门工作推进情况,加大跟踪督办,落实治理要求;将臭氧污染防治作为十四五治气重要任务,结合实际制定攻坚方案,落实落细各项任务措施。强化协作、强化督导,依据职责积极推进各项行动,对重点工作进展缓慢、未按期完成总量削减任务、臭氧超标严重影响优良天气的,依法依规追责问责,确
12、保攻坚取得实效。(二)强化政策支持。根据实际需求,结合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方案编制科学规划活性炭集中再生设施等VOCs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规模,积极落实财政、金融、价格、产业等相关配套政策。各地可统筹安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VOCS和氮氧化物治理减排。各地要积极出台政策,支持臭氧污染成因分析、治理对策研究、污染天气应对和企业绩效提级创建等工作。(三)强化执法监管。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市、县生态环境部门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指导标准要求酒己齐配全大气执法装备,提高监督监管的精准性。加大对涉VOCs、NOx排放的工业企业及餐饮、汽修等行业,以及机
13、动车、油品储运销环节污染防治措施的检查帮扶力度。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仅使用光催化、光氧化、低温等离子等低效治污设施的,按照适宜高效的原则,提出整改要求,并指导帮助改进提升定期联合开展VOCs原辅材料、移动源、油气回收处理系统等专项检查行动,对无废气收集和处理设施、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无组织排放管控不到位、不能达标排放的,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建立臭氧控制技术团队,对区域臭氧前体物排放源开展系统分析,摸清VOCs排放底数,研究确定重点污染源VOCs排放成分谱,识别VOCs控制的重点组分和重点行业,筛选建立重点企业动态监管名录,对活性较强的前体物建立排放清单,提出重点管控建议。(五)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帮助排污单位增强守法意识,提升公众大气污染防治意识。加强信息公开、畅通举报渠道,推进公众参与监督。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助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