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问题及解答.docx
《中医心理学问题及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心理学问题及解答.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中医心理学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中医在心理方面的论述,就是人的五种情志所表现出的太过与不及.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阴阳二气而言,阳气太胜,得不到阴气的制约,在肝就会大怒不止。在心就会喜笑不止.在脾就会思虑不止。在肺就会忧悲不止.在肾就会惊恐不止。人对外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就是阴阳五行之气内在活动的外部显现。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病有关系,五脏六腑皆藏神,也都参与神志活动。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算: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皆可导致情志失常,由情志失常而致思维、言淡、行为异常为其表现。阴阳为体,五行为用,既相生又相克.如果得不到相互的制约,
2、就会因情志的波动而导致心理产生疾病。2、心理障碍与中医的“神”关系如何?中医中广义的神泛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生命:狭义的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思想、思维活动。人的精气血津液即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为“心或神,神的活动是经“五神”和“五志”来表现的。五神发展于五脏,“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臧志,五脏又产生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又从五志发展成再、怒、悲、思、忧、恐、惊七梢之说。神的作用是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肺腑的生理功能,以肺脚精气为基础物质的精神情志活动对腑脏之气的运行起调控作用,使之运行协调有序。当神调节不顺则
3、致脏器不顺则引致情志失常,情志表现得太过与不及则称为心理障碍。所以也有J中医心理学“调经安神”的养生保健方法。3、如何解择“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心理学的作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间四气调神大论瑞,高世械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阳,使太阴之气收,少阳之气藏。”是谓春熨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全要息义。与中医心理学关系密切,是春温夏芸易伤阴,秋凉冬寒易伤阴,人之所共知.且丁春爱,人们知养阴而不知养阳:r秋冬,人们知养阳而不知养阴。故春夏之际,有因求养阴却伤及阳者;秋冬之时,有因求养阳而伤及阴者。内经以
4、世人之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故言“圣人春熨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4、“四诊合卷”在心理疾病治疗中所体现的思想是什么所谓“四诊合参”,就是指综合运用里、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珍断原则。四诊是调修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因为人的病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系,五脏六腑皆藏神,也都参与神志活动,所以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更杂多变的,症候有真象也有假象,有的假在脉上,有的假在症上,所以如果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的全面的、详细的资料,辨证就欠缺了准确性,甚至发
5、生错误导致很严iR的后果。也因此只有“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5、在人格特质方面,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认识有什么异同:“人格”理论既是心理学也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o同:当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某些特点时,我们称其为人格特质.这些特质越是稳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频率越高,那么在描述个体行为时就显得越重要.人的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后天环境、社会实践、家庭影晌、学校教育等澎切相关,并且先天体质桌赋也非常重要。异: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按着五行属性的特点和阴阳之气的多少,将人格体质分类为.阳阳二十五人和阴阳五态之人”等,从而使人格体侦统于阴阳五行之中。而现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心理学 问题 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