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通用5篇).docx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通用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通用5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由此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仁政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孟子用一句托词我没听说过轻巧的转换了话题,既不得罪齐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预设话题王道”上来了。我们来分析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掌握对方心里,因势利导)(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第二层:从日: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欲擒故纵、缩短距离)孟子从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
2、。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让宣王树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接着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宣王辩解,进而借以申明自己的主张:(乘虚而入由近及远)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孟子从齐宣王来分析:(明知故问步步紧逼)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M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
3、,故以羊换牛。明确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都有怜悯仁爱之心;都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这也就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既然有信心去做了,那么齐宣王应该怎么去故呢?来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干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附板书设计:齐王一霸道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孟子一王道齐王一急切求教两厢情愿其乐融融孟子一自然举措齐桓晋
4、文之事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爰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五、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
5、桓晋文称需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三)研读课文114节(1)学生朗读课文114节;(2)指名学生翻译课文;(3)学生质疑;(4)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
6、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3、重要句子翻译:(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3)甥E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4、一词多义:爱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D.予独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E.向使
7、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道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G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D4壬重道远路、道路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四)作业1、诵读课文;2、记忆重要的词句。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2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二)能力目标1 .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2 .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三)德育目标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四)美育目标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齐桓晋文 教案 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