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评价考点(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评价考点(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评价考点(三)1、问答题简述形成性评价及其功能。正确答案: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功能:自我诊断;自我校正:自我激励:教学反(江南博哥)馈。2、单选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O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时间0.教学重点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
2、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3、单选小王老师是一位新老师,为了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他在上课过程中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提问与反馈的形式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种评价属于OA.安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正确答案:D参号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这种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4、问答?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落叶一课时有这么一个片
3、段: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的第一句话:”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这一句话,“窦老师提示道:”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很有趣,请大家找一找!“片刻,学生找到了”一片片这个词。窦老师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词,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这就是一片片的树叶吗?”学生回答说:不是。窦老师转身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树叶,问大家:”那么是两片喽?“”不是两片,一片片是指好多好多片树叶!是指许多片树叶!”学生回答。”那应该怎样读这个词?”窦老师问。于是,学生轻轻地读起来”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窦老师启发者。一会儿,窦老师请学生起来
4、读这一句话。生1:(读得很流利,但不够有感情)师:这是你的感受,很好!(乂请一位学生来读)生2:(读得很有感情,在读落和一片片的时候放慢了速度,加重了语气)师:(肯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随后,问大家)你们想想,树叶是怎样往卜落的?生3:慢慢地、一片一片地往下落。(边说边加上优美舒展的动作)师:这落叶多关啊!飘飘洒洒生4:(不由自主地接了上去)随风舞动师:很有诗意啊!(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师:还有想说的吗?生5:树叶慢慢地飘落下来一师:(边说边做动作)就这样,落叶像小蝴蝶、像小蜻蜓,多快乐啊!大家快读啊,现在,你就是小蝴蝶、小蜻蜓,轻轻地落下来了(学生边表演,边朗读课文,教室里气氛很热烈)请从
5、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评价这个片段的教学。正确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事实上,除了显性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它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得以唤醒、激活,它是相当可观、丰富的。在窦老师执教的这个片段中,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的是“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这无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文本意思,尊重他们的不同个性。文本在孩子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体验,提高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深。同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义
6、、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5、单选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其内容除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程度外还包括O.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学习方式D学习原理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学评价的内容:6、单选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教学评价可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不包括OOA.诊断性评价B.定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包括:(1)诊断性评价,是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开始的学习内容的“准备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背景、才能、知识技
7、能等情况:(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是评价的主要形式。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3)总结性评价,属于教学后的评价,一般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在一学期或一学年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对教学效果做出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的总结和成绩评定,给学生划分等级,也评定教学方案的有效性。7、单选按照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OOA.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B.自我反思,集体反思C.纵向反思,横向反思D.理论反思,经验反思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反思的分类。教学反思按照教学基本流程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
8、后反思:IiI我反思和集体反思是按照反思主体分类的;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是按照反思对象分类的: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是按照理论的深浅程度分类的。故选A。8、单选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O.A.定性评价B.考察性评价C.定量评价D.形成性评价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闩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9、问答?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师:你觉得这是只怎样的乌鸦?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生:乌鸦爱动脑,他
9、想的办法挺巧妙。生: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正确答案:优点:上述片段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了多元对话的过程。缺点:片段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
10、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i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用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上片段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
11、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10,问答?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i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r”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
12、惭愧极了,原来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一失误的地方!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正确答案: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两点启示:首先,这位教师潜意识里犯了简单武断的错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其次,要想真正出精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嬴得思考的空间。11、问答?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二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13、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0r=d2o师:这是同学们通过F1.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必正确的呢?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两个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正确答案: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B教师的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
14、,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12、问答题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自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情,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
15、的猜测20千克,有个别学生看到了课后的内容说出来是12千克。教师接着问,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原题与改动后的题目比较有什么异同(包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目标的维度、教学效果)?正确答案:”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练习,但是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学习体验,并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算理。从上面的两个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情景,由于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缺少吸引学生的素材,学生很难对这样的内容产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很好的参与学习的过程了。不少专家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处理教材,甚至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权利”。因此,在第二个教学情景中,老师进行了大胆的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在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