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体性视阈下的文明对话.docx
《文化主体性视阈下的文明对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主体性视阈下的文明对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化主体性视阈下的文明对话【内容提要】文化主体性的自觉与发现是文化自信的逻辑前提,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方法论基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遭到质疑甚至否定,与之相伴随的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精神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由此,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和而不同”正是中华文明贡献给全球的世界文明对话之道。【关键词】中
2、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文明对话;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各国家各民族获得自我认同的文化基础,是各文明各文化得以平等交流对话的文化特性。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不断遭到质疑甚至否定,与之相伴随的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辞地的大事变,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
3、基础上,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再次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莪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只有建立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自强,才能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这个百年难题,才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一、古今中西之争:近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境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
4、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华大地上,一百万年前便已有早期人类活动,诸如云南元谋、重庆巫山、湖北建始、陕西蓝田等地都已发现早期人类化石。a2022年,在距今一百万年的湖北省学堂梁子(即县人)遗址发现的“邮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为止在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b在古人类漫长的进化后,距今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开始了农业生活,北方地区栽培粟与黍,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水稻。农耕生活大大解放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束缚,定居的农业村落开始出现,随着生产力的
5、不断发展,人类聚落逐渐扩大,中华大地上实现了一次重大的文明跃进。在距今9000-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农业获得大发展,村落数量也在增长。C随后,位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出现,山东半岛也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则是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满天星斗般涌现在中华大地之上。d距今5500年左右,早期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古国文明纷纷出现,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随着夏商周王国文明阶段的开始,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e在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开启了繁盛时期,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中华文化彰显出丰富而深
6、刻的思想性。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颖、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大批思想大家不断涌现,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开创了体系完备的思想学说,诸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思想学说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
7、性、和平性的五个方面突出特性。纵观历史,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形塑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确立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但是,当人类进入19世纪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本质,欧洲列强开始了向海外开拓殖民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明的触角逐渐蔓延到全世界,给其他文明都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伤害。与早期通过丝绸之路相互联通的不同文明交流相比,近代西方文明承载于西方列强的炮舰之上,呈现出的是武力侵略而非和平对话。这体现在历史上的影像便是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使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
8、国的大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近代中西文明的遭遇奠定了悲剧的基调,从此列强势力蜂拥进入中国,而每一次都伴随着侵略和罪恶。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紧随这一系列血腥战争而来的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战争失败、国土沦丧、主权丧失,一次次的耻辱强烈地冲击着国人的心灵,中华文明遭遇了空前的挑战,文化主体性也逐渐受到侵蚀。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提出了各种救国之道。当19世纪中叶中西文明相遇时,面对西方列强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武器,魏源提出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主体性 视阈下 文明 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