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古开新的古越藏书楼.docx
《存古开新的古越藏书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古开新的古越藏书楼.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存古开新的古越藏书楼历经数千年的文明洗礼和历史积淀,藏书楼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走出一条从特权到平等、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道路。1902年,浙江绍兴乡绅徐树兰本着“存古开新”之旨,创建了近代第一座具备公共图书馆性质的私人藏书楼一一古越藏书楼,树立了一座具备划时代意义的重要里程碑。化私为公,藏书续学,创办公共藏书楼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西学东渐方兴未艾,蜕故孳新云起龙狼,维新变法思潮渐渐成为时代强音。徐树兰,字仲凡,号检庵,清代山阴人,光绪二年中举,授兵部郎中,封一品官职,因母病致仕还乡,兴修水利,创设义仓,造福乡里,嘉惠桑梓。徐氏受维新思潮影响和西方
2、新事物启发,将务农和教育视作维新之本,认为“广设学校,此诚兴贤育材,正本清源之至计也”o为启迪民智,开拓创新,徐树兰借得山会豫仓公地,于1897年创设中西学堂,同蔡元培于1899年创设养新书藏。在为呈明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事中他提到:“策念学堂教授学生,每学不过数十人,或百数十人,额有限制,势难广被,而好学之士,半属寒唆,购书既苦于无资,入学又格于定例,趋向虽殷,讲求无策,坐是孤陋寡闻,无所成就者,不知凡几”,可见在始建学堂之时,入学人数有限,寒门学子每苦无书,难以实现造就人才、救亡图存的夙愿。徐树我学习他国经验,“泰西各国讲求教育,辄以藏书楼与学堂相辅而行;都会之地,学校既多,又必
3、建楼藏书,恣人观览”,意识到藏书楼与学堂互为辅助,能发挥更好的津逮后学作用,萌生了兴建藏书楼的想法。据古越藏书楼章程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徐树兰“捐银八千六百余两,于郡城西偏,购地壹亩陆分”,“建屋凡四层,前三层皆系高楼,分藏书本,以中层之厅事为阅书所,桌椅器物皆备”,清楚记载了1900年,徐树兰自捐银两在绍兴城西古贡院处购地一亩六分建藏书楼,合1067平方米,分为四进二楼,前三进用于藏书,第二进楼内一层设有阅览大厅,可同时供60位读者阅读,并设有一处供读者陵意翻阅数种日报。徐树找将家中典藏的一切有用之书悉数捐入,又不惜费用搜罗书本,共得书七万余卷,至1902年,古越藏书楼初具规模并对公众开放,
4、”其乡之人大欢”。古越藏书楼开办经费共32960余两银子,都由徐树拦私人捐赠。回望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藏书历史,私家藏书大多秘藏不宜,藏书家们或将典籍束之高阁,藏而不用,或著书立作,校勘刻印,浩繁卷帙在史海沉浮中旋聚旋散,难觅影踪。徐树兰变“一家之藏”为四方之士“共读之藏”,敞开私人藏书楼的大门,供天下有识之士共鉴,是中国藏书事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正如张骞评价“今先生独捐世舍故,不以所藏私子孙,而推惠于乡人,骞知其子孙必能娘守而不失,亘千祀历万劫而无已也”。古越藏书楼开放的办馆理念,显示其已经成为具备近代图书馆性质的公共藏书楼。汇集古今,兼收并蓄,积聚共读之藏古越藏书楼建成之时,徐树拦捐出世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存古开新 藏书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