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摘要:文人琉懒,在思想上远承先秦老庄哲学,近接魏晋南北朝嵇康疏懒”之范式。中晚唐文人多采用“懒慵”“倦”等字词对自身慵懒进行描写与歌咏,在继承“嵇康琉懒”范式的同时显示出中晚唐特有的时代色彩。这种自况疏懒现象反映出文人群体在王朝渐陨、吏隐冲突趋于尖锐的中唐时期所产生的精神危机,以及中唐文化朝着自我复性、守静求真的转向,从而填补了唐宋文化转型中的个体私人书写,是中晚唐文学与文化转型在诗歌创作上的重要表现。关键词:中晚唐;诗;疏懒;文人心态;私人天地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大量描写自身疏懒、慵懒的诗歌。笔者统计,唐人诗歌中自称“懒”的作品于初盛唐有8家11首,中晚唐约66家25
2、8首;自称“慵”的诗作于初盛唐仅2家2首,从杜甫开始直至唐末约68家234首。此类诗歌的创作者,主要是安史之乱后的肃代二朝诗人群、元和诗人群以及唐末诗人群。可见这一现象应是中晚唐人于特定时期与人生阶段心态变化的产物。在文学层面,文人对自身的慵懒书写可视作中晚唐时期诗风与诗歌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文化层面,琉懒背后所折射出的文人心态,则是中唐作为“百代之中所开启的文化转型的一大象征。学界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或是立足中国古代进行整体观照,或是专注于具体个案(1),因而对于中唐这一特殊节点尚有能够展开阐释的空间。鉴于此,本文拟在梳理“疏懒”之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对中晚唐人诗作自况琉懒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
3、并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心理与思想内涵,以期揭示这一写作现象的文化转型意义。一、“疏懒”的文化渊源及嵇康的范式意义中国文化中“懒”的内涵和意趣,最早可追溯至道家,道家把“懒”“怠”的状态与“无为”“坐忘”思想相贯通,上升为一种哲学境界。道德经二十章日:“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像僚兮若无所归。”门50(说文:“像,垂貌。一日懒懈。”2350)用以表示孤独漂泊、疲惫懒怠的状态,同时倡导“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1143终身不勤,以此免于劳苦,通向无为永逸之境。庄子天运在论及黄帝的“咸池之乐”时,对其理想中的音乐描述如下:“乐也者,始于惧,惧故崇。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于惑,惑故愚,愚
4、故道。”3怠的结果是“遁”,即为隐,最终由“惑”而导致“愚”,意味着返璞归真的境界。又有山木篇中名为“意怠”的玄鸟,是守弱守拙、全身避祸的象征。魏晋甫北朝时期,“懒”在老庄哲学的基础上被赋予峻洁高路的人格意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那段自诩“疏懒”的宣言可谓脍炙人口,也从此成为“魏晋风流”的典型文化符号之性复疏懒,筋鹫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越,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镰,
5、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4196o如罗宗强所言:“嵇康的意义,就在于他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了。”5嵇康的这段话完成了对“懒”的意义阐释:第一,肉体上,表现为“筋鹫肉缓”的倦怠迟滞;第二,性情上,是“纵逸来久,情意傲散”即长期的傲气与散漫;第三,精神上,“懒”是对儒家所强调的恭敬慎独的“礼”的悖反;第四,思想来源上,直言其来自庄老;第五,心态上,是一种荣进之心”日渐消颓。同时,嵇康也开辟了在诗体中自况疏懒的传统,其答二郭诗曰:“因疏遂成懒,寝迹北山阿。但愿养性命,终己靡有他。良辰不我期,当年值纷华。”4106说明了“琉”与“懒”二字的内在关联,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性、自我性,以及人生苦
6、短、及时行乐的意涵。自嵇康之后,“疏懒”一词逐渐成为一个符号范式,其内涵亦渐趋稳固、凝定。首先,“性疏懒”被用于形容高蹈不群、风流脱尘的个性以及不慕名利、不趋炎附势的品质,如宋书袁粲传:愍孙(袁粲原名)清整有风操,自遇甚厚,尝著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以自况,曰:“有妙德先生,陈国人也。气志渊虚,姿神清映,性孝履顺,栖冲业简,有舜之遗风。先生幼夙多疾,性疏懒,无所营尚,然九流百氏之言,雕龙谈天之艺,皆泛识其大归,而不以成名。”6袁粲以妙德先生自况,直言续自嵇康,将性疏懒与清整”“渊虚”“冲简”“舜之遗风”等一系列高洁美好的品质相连接,深化了“疏懒”的清逸不俗意味。其次,在南朝文人话语中,“性疏
7、懒”还具有放浪形骸的含义。梁代卞彬作蚤虱赋序曰:“余居贫,布衣十年不制。兼摄性懈惰,懒事皮肤,澡刷不谨,浣沐失时,四体,加以臭秽,故苇席蓬缨之间,蚤虱猥流。服无改换,掏齿不能加,脱略缓懒,复不勤于捕讨。”7通过极力描写身体上的污浊不堪,来反衬凸显自身品性之不俗,其中可照见嵇康”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的影子,也成为后世文人“懒梳头”“懒照镜”和“懒整衣”等书写的早期表达。其三,在嵇康疏懒的文化符号影响下,“性疏懒”被用作因现实黑暗而不遇的愤懑之语,以及文人辞官归隐的托词。如自北齐入隋代的卢思道,因“位下不得志”而作孤鸿赋,其序中写道:”而才本弩拙,性实疏懒,势利货殖,淡然不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晚唐 诗歌 自况 疏懒 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