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
《《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伊豆舞女中的“物哀”美学分析摘要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结合自己的旅行经历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旅途中偶遇了一支各地巡演的艺人团队。这支团队是由家庭成员所组成的,在与之结伴而行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社会底层人们勤恳、乐观、善良的品格,特别是舞女熏子,她虽然从小跟随父母四处卖艺,但却从未受到社会的任何污染,她表现出的清纯美丽、天真无邪、温婉明媚时刻牵动着“我”的心弦,幻化为触不可及的记忆。可以说伊豆舞女是日本传统美学“物哀”的重要体现,全文的字里行间既幽雅纤细、极具女性美感,却也不失悲伤、沉痛的哀愁基调,作者结合具体事件,通过“真情流露”来表达自己伤春悲秋之情怀、睹物伤情之感受。本文首先分析“物哀”的
2、含义以及日本文学中“物哀”美学的成因,其次以伊豆舞女为例,从几个方面深入探究“物哀”美学的具体体现,以供参考。【关键词】伊豆舞女“物哀”美学伊豆舞女是由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讲述了青年学生独自一人在伊豆旅游的过程中与一位年少舞女浪漫邂逅的故事。作者以哀伤、低沉的语句为读者呈现了伊豆青山秀水的唯美画卷,把少男少女纯洁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让作品本身充满了物哀之美、幽玄之美、风雅之美,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底蕴。“物哀”最早出现在源氏物语中,是日本传统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一,该理念强调“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当物与哀
3、互相吻合直到达成统一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细腻、直观的美感。一、“物哀”的含义日本传统美学、传统文学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一直将“物哀”放在核心位置,关于“物哀”美学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既充分彰显了日本文学别具一格的特征,同时也蕴含着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为广大日本文学创作者奠定了基本情感基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日本文学的创新创作、发展进程。“物哀”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借助特定事物表达哀伤之情,同时也可以直接用于表达个体以及富有生命力自然物的悲伤情绪,如果主观感受和客观对象保持高度统一,必然有助于峭强审美情趣。此外,“物哀”强调脱离低俗趣味、净化情绪,即使身处绝境也能淡然自若,理
4、性冷静地看待面前的一切,可以说“物哀”是人类情感感悟的再一次递进。从审美情趣的层面来说,“物哀”以人类与物体的高度统一作为核心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打破人类和物体之间的界限,真正实现人物合一,面对生活中的无常,学会从现实本质、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思考,让自己尽情悲伤、尽情欢喜,做到泰然自若、活在当下,不要被无法预测的可能性、事物本身的局限性所束缚。结合上文对“物哀”的特征分析,能够充分了解到“物哀”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前者泛指外部事物,后者则是指个体面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二者结合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各种丰富情感,比如热爱、赞美、喜爱、痛苦、苦闷、怜悯、同情等主观情感,与哀伤这一情感要素是不存在关联
5、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一美学概念在日本文学领域受到频繁应用。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美学的成因1.独特地理环境日本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的“物哀”美学,其形成与日本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联。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的交界位置,由于地壳活动频繁、土质松软,所以地震、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高发,面对极度复杂的地理环境,日本人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及集体主义精神Uo然而,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日本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抗争中逐渐感到疲惫、无力,于是便有少数人产生了怨恨、愤慨的消极情绪,精神世界变得动摇脆弱,在这部分人看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是稍纵即逝的,就如
6、同樱花一般,虽繁荣美丽但迟早会凋谢枯萎,一切美好都可能在瞬间烟消云散。因为如此,日本文学史上相继诞生了大量经典之作,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以大自然、自然灾害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对现实处境的不满,映射出怨天尤人的态度、面对生活困境的悲剧思想。不仅如此,中世纪时期的日本疫病肆虐,加之社会因素的影响,人性受到了过度压抑,人们把无常视为生存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用“物哀”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后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表达方法便逐渐变成了文学创作的美学思想。2 .独特审美价值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中,越是美好的事物越容易消逝,那些初绽放的花、圆圆的月亮,虽然可以让人感受
7、到美好,但是一旦消逝势必会让哀愁、忧伤的情绪加剧,这种面对生活的哀伤情感以及其表达出来的审美价值就是“物哀”美学。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哀”是由事物引发的情感表达,只有物与情实现深度融合,才能称得上“物哀”。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喜欢精致而小巧的东西,特别是在建筑、艺术领域,这种倾向体现得更加明显,而且他们认为虚幻又梦幻、昙花一现的才是美学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2。就拿日本的樱花来说,虽然盛开时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是樱花的花期非常短暂,只有半个月时间,所以每年的三四月份都会有大量外国游客涌入日本,为的就是一睹樱花盛放之美,而
8、日本文学所追求的“物哀”美学,与樱花盛开所带来的审美价值类似,力求借助文字呈现出一种极致之美。川端康成笔下的舞女熏子就是一个体现“物哀”美学的典型人物形象,她年轻有朝气、温婉而明媚,但是却因生活所迫以歌舞谋生。通过这种极致的对比,作品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空灵而美丽、真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由此可以看出,“物哀”美学在日本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根系越来越深。3 .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我国与日本隔海相望,自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特别是在古代文学领域。早在隋唐时期,我国和日本就曾经互派使节,走进对方的国家吸收文化养分、借鉴优秀经验。进入到盛唐时期,悲秋主题的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伊豆舞女 舞女 中的 物哀 美学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