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早期的私有财产观.docx
《论马克思早期的私有财产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克思早期的私有财产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马克思早期的私有财产观内容提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研究的开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键一环。本文主要研究了手稿中“以私有财产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的提出原因、理论背景和逻辑脉络。一方面,“积极扬弃”体现了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对黑格尔哲学“活动”因素的保留,另一方面,“共产主义”又彰显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批判立场。通过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观,有裨于析清马克思对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原则的批判继承和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微妙怀疑,从而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第二次思想转变的过程。(关键词)私有财产;马克思第二次思想转变;政治经济学批判;扬弃;
2、人本学唯物主义一、引言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几乎完全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上,并以此为立足点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进行批判。然而,费尔巴哈的宗教人本主义立场与“感性一对象性”原则虽然暂时为马克思提供了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思想阵地”,但是费尔巴哈哲学自身的不完善性却也为马克思最终扬弃费尔巴哈的哲学埋下了伏笔。这个不完善之处,就是费尔巴哈对现实性采用的反思形式一一“直观的原则”,这个形式使得费尔巴哈的哲学一旦从自然哲学领域过渡到社会历史领域时就显得十分匮乏而抽象,使得费尔巴哈对人类社会的高级的哲学直观(共同体社会)与普通的直观(市民社会)处于无限的对立之中,使得费尔巴哈哲学在社会历史领
3、域与黑格尔思辨逻辑式的法哲学相比显得十分贫瘠。而马克思由于具有较为深厚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背景,曾深刻吸纳其“活动的原则”,故马克思不仅仅“直观”到了共同体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分裂之处,更把这种分裂与对立理解为一种“矛盾关系”,并依据“活动的原则”,把这种“矛盾关系”上升为瓦解“共同体社会”与“市民社会”之无限对立的可能性,即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共同体社会的否定性基础。据此,马克思要求对这种“矛盾关系”做深入的考察,即解剖市民社会本身,对市民社会现实的“本质矛盾”进行剖析。而若要剖析市民社会的本质矛盾,则必然要对市民社会所孕育出的庞大而成熟的科学体系一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如此,马
4、克思开始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其主要成果体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二、确立批判对象“私有财产”一从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追溯至其矛盾前提(一)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国民经济学,也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于斯密和李嘉图。这种完成体现为劳动价值论的奠基与形成。斯密确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形态,即,任何物品的真正价格(价值)等于获得该产品的劳动和努力;李嘉图对斯密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合乎逻辑的发挥,即,价值不仅由实际消耗在商品中的劳动所决定,而且由消耗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所决定,由必要劳动所决定。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完成”于斯密和李嘉图,在于他们突破了“重商主义”或“货币主义”阶段的政
5、治经济学对财富的外在的、无思想的抽象理解,进而把握了财富的主体的本质,即“劳动”,a也是为什么马克思把斯密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称为“开明的、启蒙的国民经济学”,还指出“古典经济学由李嘉图而告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体系的完善不是,或不仅是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完成,而毋宁说是其崩溃的开始。因为,国民经济学体系的完成恰恰在最极端、最全面的程度上彰显了其理论的内在矛盾性。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做的,就是对这种发展至极大完成的、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以作为财富的主体本质的“劳动概念”为前提的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即对其理论内部的基本的二律背反进行揭示。在“工资”一章中,马克思指出无论社会财富
6、是在衰落还是增长,工人永远处于一种苦难悲惨的状态。在社会财富衰落期,供过于求对工人造成的损失最大、劳动价格远比生活资料的价格稳定、不同行业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差别要大得多;而在社会财富增长期,过度劳动会缩短工人寿命、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有依赖性、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综上,马克思总结了国民经济学的几条二律背反:(八)国民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劳动的全部产品属于劳动者(八),但他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万万不能缺少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维持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只得到不是为繁衍人类而是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
7、必要的那一部分。(B)一切东西都可以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B),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C)劳动是人用来增加自然产品的价值的唯一东西,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C),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高踞于工人之上并对工人发号施令。(D)劳动是唯一不变的物价(D),劳动价格具有偶然性、易发生剧烈波动。至此,马克思已经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理论内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根植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那个“劳动”的概念,正如马克思写道,”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这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出的,
8、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点”。而这个自身充满矛盾的、招致的灾难的“劳动”前提,就是“异化劳动”。(二)作为“异化劳动”必然结果的私有财产1.异化劳动及其四重规定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经验现实的分析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而要考察“异化劳动”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对“异化”概念的理论渊源一探究竟。“异化”的概念源于黑格尔哲学,并在费尔巴哈的“宗教人本学批判”中以“宗教异化”的形式得到发挥。所谓“宗教异化”,就是“在上帝概念中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人在上帝身上肯定的东西,便是他在自身中加以否定的东西根据马克思此时期的哲学立场,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的“异化”主要建立在费尔巴哈式的“对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早期 私有 财产